宁夏日报:山川塑形 水土富民——宁夏持续推进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巡礼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4-11-1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行走在宁夏山川,触目之处,山绿、田平、水清,人抖擞。
如果不是亲身见证,谁会相信,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金色大地,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区之一。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宁夏践行中央最新治水思路,从保障水安全的高度,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有机结合起来,从涵养水源、修复生态入手,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两手发力,系统治理水土流失问题,使山川巨变,光彩重生。
从自治区成立之初算起,宁夏人民与水土流失的斗争已经持续了50多年。特别是近年来,宁夏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坚持综合治理和预防保护两手抓,启动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等一大批治理项目,项目区覆盖宁夏所有的市(县、区),每年国家水土保持补助投资超过4000万元,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力进一步提高,“南治理、中修复、北监督、局部重点保护”的新格局形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升。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治荒半世,绿披山河。到2013年底,全区累计完成治理小流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4000万吨,增产粮食1亿公斤以上,有效改善了广大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黄土地上的绿色梦想正在成为现实,可观的“生态储蓄”,进一步放大了“生态红利”,提供了更多可能和想象空间。
采访中,笔者被一种信念和精神感染着:从自治区到各市县,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绿化治荒促增收的决心没有一丝削减,脚步一刻不曾停留。
荒山秃岭 不毛之地
生态梦想在艰难中开启
在宁夏,除引黄灌区外,水土流失遍布全区,南部水蚀,北部风蚀,尤其是人口相对密集、耕地资源比较匮乏的固原、吴忠和中卫。
“四周山岭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极目望去尽是一片黄色。树木,很少看到,偶然也杂生着几棵杏树,正像癞秃头上长着几根黑发,萎绝而凌乱。”这是上世纪80年代,彭阳县一位刚到任的县领导下乡时看到的景象。
而在秦汉时代,固原的西吉等数郡曾是“大山乔木,连跨数郡,万里鳞集,茂林荫翳”、“沃野千里,谷家殷积,水草丰美,土产宜牧”,就是在明朝也是一派“重重赭林迷樵林”的秀丽景色。
月圆月缺,岁月沧桑。戍边、屯垦、人口持续增长,生产方式改变,乱砍滥伐,造成山地植被和草原被严重毁坏。
1990年,宁夏第一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显示:全区水土流失面积38873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75%。水土流失让水资源严重缺失的宁夏经济雪上加霜,使中部及南部山区生态环境恶化、区域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
水土流失治理,在艰难中起步。我区水土流失治理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58年到1973年。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发展,沟坡兼治,集中治理”的水土保持方针,组成专业队,开展了以深翻土地、造林、修建谷坊塘坝、打地埂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其间建设了70多座中小型水库,在清水河、葫芦河、泾河等流域内开展了700多处水土流失治理点,出现了91个水土保持典型,对发展灌溉、拦泥、保持水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个时期是从1973年到1982年。这一时期南部山区各县响应“农业学大寨”号召,按照“以土为首,土水林综合治理,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农田基本建设。
这两个阶段治理投入的主体是农民,投入的形式是投劳,治理分散、措施单一、规模小、标准低,累计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2800平方公里。同时,在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和后来的“以粮为纲”的政策、农村能源短缺,加剧了开荒种地、超载放牧、其他人为活动等加重了水土流失。
第三个时期是从1982年至今的30多年。自治区站在战略的、全局的角度,对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水土流失与区域人口贫困相互制约、互为因果。为此,自治区先后实施了以减轻当地土地人口压力和造血型扶贫的生态移民工程,以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生态治理工程,以草原休养生息自我恢复的生态修复工程,以防止新的破坏和保护治理成果的生态保护工程,四大工程综合发力,使自治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揭开了全新的一页。尤其是随着《水土保持工作条例》的实施,水土流失治理由单一措施和分散治理转向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草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轨道,加之国家“三西”农业建设的大力投入,30余年的坚持不懈铸就了水土流失治理快速推进的基础。
持之以恒 艰苦奋斗
青山处处镌刻防治印迹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水土保持工作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建设生态环境”的难得机遇,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新,从制度保障到治理技术路线,从项目管理手段到生态宣传教育载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领导重视 落实责任 制度防治
面对水土流失这个头号环境问题,自治区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总结多年来水土流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强了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
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的35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强水土保持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水土保持责任,为在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各地地方政府全面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提供了政策支持。
探索总结 因地制宜 综合防治
宁夏面积虽小,但南北差异大,生态系统及水土流失类型多样。经过全区各地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水保建设者总结出了“南治理、中修复、北监督、局部重点保护”的防治思路,在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建立了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治理样板。
以彭阳县为代表的山、水、田、林、草、路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大放异彩;以西吉县为代表的坝、池、窖联用、高效利用水资源发展经济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以海原县为代表的高山封禁,沟岔造林,当川打坝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威力已显;以盐池县为代表的以生态自我修复为主、人工治理为辅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效果令人惊叹。
从“摸索爬坡”到“推广经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彭阳精神”创出了生态奇迹。彭阳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生态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明确提出:以小流域水土治理和农业开发相结合,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沟、坡、梁、峁、塬、滩综合治理,治理一条流域,建立一个基地,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建设“绿色彭阳”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几任书记一本经,几届县长一道令,几套班子大合唱。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了生态建设的持续性和连贯性。2005年,在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在全国黄土高原类型区推广彭阳经验的建议》(第1798号建议)被列为当年全国人大10大重点办理建议,“彭阳经验”在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推广。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宝贵经验对推动全区生态建设创新发展树立了样板。
“十二五”以来,为了顺应社会发展新情况,正确处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关系,治理成果的巩固、转化、提升赋予了这些模式新内涵。
彭阳县着力打造生态型、景观型、经济型相结合的区域生态综合治理模式;隆德县积极探索综合防治向生态经济、清洁型流域转型之路,打造了清流河清洁小流域示范精品工程;盐池县以小面积开发治理促进大面积封育保护,使荒漠再现昔日秀美;中卫市建成了百万亩压砂瓜基地,成为当地农民奔小康的载体。银川市、吴忠市、石嘴山市狠抓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时”制度的落实,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为促使宁东等工业开发区和大型重点建设项目实现“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
预防为主 依法监督 严控人为水土流失
预防监督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核心和生命线。为了走出“前脚治理,后脚破坏”的怪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者认真贯彻“宁肯少治理一条流域,也要做好水土保持国策宣传工作”的精神,深入开展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工作。
2011年,水利厅锁定党校培训党员干部主渠道这一平台,紧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这一关键,提出“两年试点,第三年总结经验,进而在全区各党校推广”的目标,首先在固原市党校开展了试点工作,将《水土保持法》宣传教育内容设置在固原党校主体班、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培训班、村干部培训班、各类专题班和社会班次,不仅使固原市各级党政部门领导干部普遍接受了水土保持培训轮训,还积极面向伊斯兰教职人员、大学生村官、生产建设单位进行宣讲,总结出了“一进五抓三注重”的《水土保持法》宣传教育模式。同时,2013-2014连续两年秋季已在全区各市县(区)33所小学、166个班级、万余名小学生中开展了水土保持科普教育进小学试点活动,探索以学生带家长,以学校带家庭,以家庭辐射全社会的水土流失防治宣传教育模式,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宁东、黄河金岸是宁夏乃至全国的经济热点地区,水保建设者将目光前置,依法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活动的监管,严控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和生态脆弱区的开发建设活动,有效防控人为水土流失,努力实现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
及早谋划 严格管理 推进科学防治
水土流失治理的每一次行动都建立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我区先后完成了《全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等16个专项规划,建立了规划投资53.6亿元的水土保持项目库。《宁夏水土保持规划》、《宁夏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以及《宁夏水土保持示范区(流域)规划》、《宁夏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规划(2014-2020年)》和《宁夏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规划》三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进行中。坚持顶层设计为科学防治水土流失赢得了主动。
为了让水土保持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效益。我区水保工作者发掘项目管理智慧,坚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激励原则,同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将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调节机制结合起来;在前期管理上,采取“一事一议”,充分尊重项目区乡、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体现民生事,百姓定,出台《宁夏水土保持项目预审办法》,有效提高了项目勘测设计水平和成果质量;在项目建设管理上,严把技术指导、苗木采购、工程质量和工程验收,确保民生工程落到实处;在后续管护上,则积极探索集体、个人承包管理模式,增强治理效益发挥的持续性。
绿归山川 赢得未来
为强区富民积累“生态储蓄”
56年的坚守和积极作为,绿色已经成为宁夏发展的底色。“十二五”以来,开展了146个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投资近7.6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52平方公里。审查审批水土保持方案426个,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5429万元,安排返还治理资金5600万元,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面积700平方公里,落实建设单位投入治理资金48.28亿元。
往昔“山秃、水浊、田瘦”,如今“山青、水绿、田肥”。全区水土流失初步治理程度达到46%,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8.4%提高到13.6%。510万亩高标准“旱作三田”遍布山区,人均达到2.6亩。
根据调查测算,在同样自然条件下,水平梯田单产较坡耕地高30%到300%,沟坝地产量是坡耕地的3到5倍。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形成总库容4.45亿立方米,对保持山区农业稳步发展和人畜饮水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在全区退耕还林草耕地总面积减少四分之一和近年持续大旱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保持了相对稳定。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群众改变了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乱砍、乱开、滥牧的现象大为减少。
面对见效快的工业项目,宁夏水保工作努力严守生态底线。石嘴山电厂、古王公路、枣泉煤矿、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供水工程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沙坡头水利枢纽、羊场湾煤矿被黄委会命名为“黄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自治区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及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4个市级监测分站和彭阳县王洼、西吉县大坪、海原县树台、盐池县刘窑头4个典型监测站相继成立,水土保持3级监测网络和体系基本建成。
近年来,全区先后有7个县(区)的34条小流域被水利部和财政部命名为示范工程,隆德县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石嘴山市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彭阳县被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农业部日前发布的“中国美丽田园”名单,彭阳旱作梯田入选。
面对历史性成就,水利人清醒地认识到,与水土流失的战斗,注定是一场持续攻坚战。
新一轮保护与治理的需求凸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移民搬迁进程中,城镇及其周边既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决群众生计,促进文明富裕,又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青山绿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水利人将审时度势,迈进“生态强区富民”壮丽征程。
2014年11月13日《宁夏日报》第8版 宁夏水利厅水土保持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