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新一期“长治”工程起步良好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最近四川省水土保持局派出3个检查组,对广安市、南充市、凉山州、宜宾市的16个重点治理县(区)新一期“长治”工程进行了年度检查,以掌握各地新一期“长治”工程的实施情况。检查组在听取各地汇报的基础上重点察看了工程实施现场,了解掌握了各地在治理中的指导思想、治理思路、工程进度、质量和效果,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截止目前,大部分项目区县委、政府牵头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及时督促开展治理工作,水保办与项目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基本完成了2004年度治理任务。
各地在实施新一期“长治”工程过程中,突出了不同的特色。宜宾市在2月份开展了一次“长治”工程交叉检查,还将各县水保办人员组织到安岳等地学习参观;南充市还组织全市前往岳池等县学习借鉴做法和经验,拓宽治理思路。宁南县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考核县、乡干部的重要指标,作为解决群众粮食、燃料和增收的重要工作来抓,分管领导多次深入现场办公解决问题。
广安市认真落实“长治”新思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结合丘陵地貌,探索以地貌单位为对象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的新模式,按照近村、近水、近路的原则,重点治理农户周边坡耕地,因地制宜,土石结合,合理采取植物护埂措施,提高工程保存率,突出坡面水系建设。岳池、武胜等县将新的“长治”精神落实较好,为成功召开全国水保工作会议打造了治理现场。
部分项目区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沼气建设、退耕还林、畜牧等部门,统一规划和实施,坚持共同营造治理效果。地处高寒山区的昭觉县,97%为彝族,因地制宜抓产业,植新疆核桃15万株,花椒13万株,则觉小流域统筹畜牧、退耕还林项目大力种植牧草,发展饲养业,促进彝胞致富。屏山县将当地的移民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人民生活三个方面紧密结合,找准项目,发动群众,真抓实干,在兔儿溪小流域的锦屏、阶翠两村的交界处种植茗山茶叶1000亩,植苗400万株,种植规范,成活率达99%,水系和道路配置合理,基本形成了完善的建管体系,在治理区实行“统一栽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引导产业的良性发展,计划用三年时间,亩均产值达到6000元,使茶业成为群众的一条致富路。
在工程实施中,注重加强水土保持新技术探索。宜宾县在高村片坡改梯建设中,2600亩坡改梯地埂上实施血皮菜护埂技术,成活率高、见效快,经济价值明显。在唐家沟小流域的坡面水系工程建设中还大力推行U型防渗渠道,确保了地面水的高效集蓄利用。会东县水保办在雀衣河小流域与区政府合作培育了2.5万株优质香蕉苗,在温室大棚里采用无性繁殖的新技术,经过精心培育,现在已是土肥苗壮,把这些优质果苗栽植到适宜生长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将促进小流域治理效益的发挥。
建设沼气池、省柴灶,解决群众生活燃料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卫生条件。南充市高坪区融合了多个部门将青林村打造成南充第一村,现已初见成效。会理县在兴南沟小流域制定了《兴南沟小流域沼气池工程实施细则》,已落实沼气池建设182口,省柴灶96口,以公示的方式将补助标准落实到户。宁南县梓油村在建设沼气池和省柴灶中,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仅三个村民小组就落实了400口沼气池和省柴灶的建设任务。昭觉县普堤村是个彝民村,当地50口沼气池和省柴灶由专业施工队承建,进度快、质量好。(四川省水土保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