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两当县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修复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甘肃省两当县水土保持局
从人工治理转向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修复,是新时期水土保持思路转变的新要求。2001年开始,长江流域开始在10个县市进行试点,甘肃省两当县名列其中。经过几年的时间,两当的生态修复取得了理想的成果,成功地——
两当县位于甘肃陇南市的东北部,地处秦岭以南的嘉陵江源头区,该县2002年进入生态修复试点县行列,水土保持工作由重点治理转向了生态修复,3年来硕果累累。
——把生态修复的重点始终放在保护生态环境上。3年来,在项目区完成封禁管护面积19.4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面积12.3万亩。对1.4万亩的杂灌林实行转封。为解决砍伐林木烧柴的问题,在项目区为群众改灶276处,过去每户拾柴在1~1.2万斤,现在通过改灶,节约用柴30~40%,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减轻了群众的繁重劳动,有力地保护生态环境,使有林地郁闭度达到了85%以上。
——在农耕区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又很集中的地区,进行必要的人工干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该局对县城316线以北,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安排完成了水保造林1.69万亩,使东西二山披上了绿装;对人口相对集中,坡耕地多、水土流失严重的农耕区,兴修梯田1900亩,现在每亩梯田粮食产量突破了400公斤,亩增产均在50~80公斤以上;结合退耕还林栽植核桃树3000亩,栽植花椒树600多亩,为群众增收创造了条件,不仅受到了老百姓欢迎,也保证了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实施。
——广泛宣传教育是实现生态修复的根本。修复试点开始后,组织宣传队下到项目区,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组织执法人员深入农户、深入林区、深入矿区,举例说法。同时,在项目区张贴了多种公告、管理办法,制定了“八不准”制度,用乡规民约来约束群众、教育群众,收到了良好效果。
——加强领导,确保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两当县成立了“两当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各级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聘请管护人员,落实管护报酬,为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证。
作者:长江委宣传出版中心 周长征 电话82828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