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黑土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吉林省水土流失的治理主要采取分区治理方式,明确主攻方向,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及水土流失的特点,整个吉林省划分为四个水土流失类型区,即:山区、丘陵区、漫川漫岗区和风沙坨甸区,治理主要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进行。
1、四个水土流失类型区的治理
1.1山区的治理
该区水土流失面积为8700 km2,,占该区总面积的12.3%。其特点是海拔在830-1100m,相对高差500m,坡面多在10°-25°,山高坡陡,森林茂密,林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5%,该区主要是水蚀,以轻、中度侵蚀为主,该区主要以预防和治理相结合,重点放在预防和管理上,其次是治理,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具体措施是保护现有植被,严禁在基本建设、采石、挖沙、取土、开矿和多种经营生产中,有毁林、毁草的行为发生,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在坡耕地的治理中,主要以修建水平梯田,垒石格子为主,结合等高打垄,轮作,并适当发展果园。在沟谷坡地以营造灌木林为主,相应的发展用材林和人工草地,增加植被以稳定沟坡,搞好沟头防护,防止冲刷,并在沟谷内修筑以防洪、拦沙相结合的土谷坊和石谷坊,巩固沟床,拦蓄径流、泥沙,淤荒沟为良田、也视其情况发展沟壑果园。
1.2、丘陵区的治理
该区有水土流失面积1.10×104km2,占该区总面积的25.98%,海拔400-500m,相对高差200m,坡度在5°-15°,森林覆盖率35%,山体多为浑圆状,山间谷地多已开垦为农田,冲沟切割严重。该区的防治对策重点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具体措施是对现有林地、草地和已建成的各种水土保持设施,加强保护,严禁破坏,同时对开矿、修路、建厂、采石等各项建设中对地面和植被的破坏,尽快恢复、补植,并合理处置废土、弃石、矿渣等,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同时大力推广以户或联户承包荒山、荒坡、荒沟;在生物措施方面,积极推广优良水土保持树种、草种,营造水土保持林、护岸林等,在沟谷坡上营造灌木林和用材林,适当发展用材林和人工牧草,增加植被,固定沟坡。在工程措施方面,对10°以上的坡耕地以修建水平梯田为主,结合等高打垄、轮作、沟垄种植,还适当发展果园。
1.3、漫川漫岗区的治理
该区水土流失面积为4270 km2,占该区总面积的15.75%,该区是丘陵区向平原区过渡的漫岗地形,海拔180-400m,相对高差10-100m,地面坡度15°以下,该区土壤侵蚀主要以水蚀为主,有部分风蚀,该区的治理对策主要以治坡为主,治坡与治沟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具体措施为:对成片的森林、草地和现有的水土保持设施加强保护,对分布比较集中、破坏面较大的开矿、修路、伐木等生产建设项目重点监督,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在坡耕地的治理中,10°以上的坡耕地以修建水平梯田为主,暂时未修水平梯田的坡耕地,采取沟垄种植、轮作,等高打垄等办法,在荒山、荒坡、荒沟造林种草,或采取封禁的办法育林、育草。沟头和沟边建设防护工程。还采取了林草封沟的方法,防止沟头前进和沟岸扩张,沟底下切活跃的地方,修各类谷坊,防止沟底下切,稳定沟坡,沟底开阔地发展沟谷果园,大力推广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1.4、风沙坨甸区的治理
该区有水土流失面积为1580 km2,占该区总面积的31.72%,平原宽广,草原辽阔,地势低平、广布沙丘,大部分地面在15°以下,海拔110-160m,相对高差20m,该区是吉林省发展商品生产中细羊毛的基地,该区以风蚀为主,造林种草,其次是增肥改土,具体措施为:保护现有植被,大力繁育、引进和推广水土保持的优良树种草种,先灌后乔,乔灌结合。大力改造盐碱地,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2、榆树市南大沟的治理
榆树市南大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位于吉林省榆树市刘家镇合心村南城子屯西南500m,西临第二松花江,该流域总面积为91hm2,干沟长1.5km,支沟15条,干沟平均深度为53m。其中轻度侵蚀面积37hm2,占侵蚀面积的40.66%,极度侵蚀面积54km2,占侵蚀面积的59.34%,该大沟是河流两岸台地典型的侵蚀沟。对该大沟的治理工作可以更好地带动吉林省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也为东北黑土区沟壑的治理积累经验。综合防治项目治理原则是按照从上游到下游,从沟头到沟口,从沟坡到沟底建成完整的防护体系。整治措施是在宜农的土地上配置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坡上配置林草措施和坡面拦蓄措施,在侵蚀沟配置各项治沟措施,做到治沟、治坡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紧密结合。
该试点项目,是吉林省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水保工程,通过工程的开展探索适合本项目特点的建设管理模式,积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开展项目。项目建设上采取集治理、开发和管理为一体的措施,做到了建设和管理相统一,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将榆树大沟建设成为一项集科研、水保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试点、示范工程,把原来的一条“害沟”建设成为东北黑土区最具特色的“地下森林公园”。在工程施工单位选择上实行了公开招投标制,避免了暗箱操作,又达到了优中选优的目的,为保证工程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地方财政困难,试点项目难以达到资金配套要求,为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拓宽融资渠道,采取了以融资替代财政配套的办法,通过出租南大沟建后20年管护经营权的形式,筹集资金200万元。
工程完成后年平均水土流失量由10.3万吨降为180吨,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11.33万吨降为每年每平方公里200吨,林草覆盖率由5.5%增加为63.5%,每年可蓄水6.52万立方米,保土10.3万吨,使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不仅耕地得到保护,而且农、林、牧、副、渔将得到全面发展,预测每年可获得经济效益50万元。
该项目于2005年3月1日开工,截至2005年11月30日,完成修筑石笼谷坊17座,拦砂坝1座,完成柳谷坊50座,沟底护岸120m,拦蓄槽4.63km,点石溢留坝1座,沟岸削坡2.1km,沟头防护1.17km,网格护坡25.7km2,干根网状护坡1.18hm2,灌溉机电井6眼,输电线路2km,环沟步行路6.52km,山中台阶路350m,施工道路4.1km,综合管理房350m2,各种防护林草已经完成,沟头挡土墙36.85m,沟头台田3.16km2,木栈道275m,到目前为止工程已基本完成。
3、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上游面源污染问题
石头口门水库座落于吉林省中部,为第二松花江主要支流饮马河中游的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水库坝址以上集水面积4944平方公里,岔路河上星星哨水库控制面积845平方公里,黄河水库控制面积784平方公里,双阳河上双阳水库控制面积225平方公里,以上三座水库控制面积占石头口门水库以上流域面积的37.6%。
石头口门水库是长春市主要水源地之一。每天向长春市供水80余万吨,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是长春市工业、农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多年来,石头口门水库上游由于滥砍滥伐、乱开荒、无计划采石、挖沙、开矿等原因使得水库上游部分黑土的土层由原来的70厘米减少到现在的20—30厘米,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农药、化肥、污水、泥沙流入库区内,平均每年水库上游向水库输送泥沙1081万立方米,这些泥沙淤积在水库库底,使水库库底逐年抬高,库容减少,同时,泥沙携带大量农药、化肥进入水库造成水库水质污染加剧,导致长春市水质净化成本成倍增加,严重的水土流失正在威胁着石头口门水库的使用寿命,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护好水源地是当务之急,也是关系到长春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前提。
水库上游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库上游土地贫瘠,土层变薄,生产能力严重下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环境容量大幅度下降。第二,水库库容大大降低,减低了水库使用寿命及抗旱、防洪、灌溉等能力。第三,水土流失致使大量土壤、泥沙、化肥、农药进入库区,污染水源。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更好地保护好石头口们水库关系到长春市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长春市几百万人的身体健康,所以库区上游水土流失治理迫在眉睫,水土流失的成功治理,减轻了水库淤积,达到清水入库,降低、杜绝了各种有害物质进入水库,是对全市几百万人民身心健康最重要保障,水土保持拦截泥沙入库,杜绝水质污染。延长水库寿命,对长春市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