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长治”七期工程全面通过省级年度检查验收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5年,是长治七期工程实施的第二年,也是贯彻新一期长治工程调整、改革新思路的关键之年。为了全面掌握和了解我省长治七期工程建设的动态,更加准确、客观、公正地评价各项目区年度防治工作,达到总结经验、查找差距、鼓励先进、推动工作的目的。我局于2006年3月28日至4月8日,抽调项目区各市业务部门的领导和工程管理人员,共同组成陕西省“长治”七期工程年度检查联合验收组,分两组对全省12个“长治”县开展了“长治”七期工程2005年度检查验收工作。采取分组作业、统一考评的方式,通过外业随机抽查、内业资料审查、汇报座谈和专家考评等程序,从组织领导、工程管理、工程质量、工程数量、资料档案、资金管理、预防监督7个方面进行了检查验收和考评。检查显示,2005年我省全面完成了长治七期工程建设任务,并呈现出六个显著特点: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责任落实,部署周密。项目区各县能够把长治工程建设当作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狠抓落实,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克服困难,不等不靠搞建设。白河、宁强、商南等县协调相关项目资金、向银行贷款等办法筹措资金100多万元,投入工程建设,有效地保证了工程进度。同时坚持领导挂帅,部门分片包干,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等做法,创办典型,推动工作。
二、思路明确,重点突出,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各地能够贯彻长治工程调整、改革的新思路,坚持以生产用地改造利用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设各项防治措施。秦巴山区的宁强、略阳等县突出坡耕地改造,兴修石坎梯田,配套坡面水系工程,配套生产道路。丹江库区的商南、丹凤、白河等县在突出溪沟整治,修堤保地的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就近取材的原则,宜石坎则石坎,宜土坎则土坎,建立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提高项目区的防洪减灾能力。留坝生态修复县坚持依靠大自然的修复能力,加大封育保护工作力度,促进生态的自我修复。各项目县积极探索治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措施,技术路线逐步完善,并狠抓沼气池、节柴灶、生物篱等示范项目,大大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水平。
三、组织有力,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注重实效。各地不断创新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机制,制定实施办法、技术标准、财务管理制度,依靠制度加强项目管理。商南、白河等县注重研究新形势下工程组织实施的方式,推行以项目法人为主体,工程承包、专业队施工与群众投劳相结合等多种组织形式,有效的保证了工程进度和治理质量。宁强、凤县等大力推行投工承诺制和项目公示制,重点工程进行“一事一议”,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把长治工程办成民心工程。丹凤、略阳等县尊重科学,讲究实效,求真务实,因地制宜的开展治理工作,解决突出矛盾,紧贴“三农”问题,把长治工程建设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
四、业务部门工作扎实,技术指导到位。各级业务部门重视前期工作,小流域的设计符合实际,并能够大力推行技术承包责任制,采取跟班作业的方式,加强技术指导,严格按照批复的小流域初步设计进行施工。2005年,省、市、县组织各级技术人员多次深入工程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问题。各县能够根据各个小流域的具体实际。大力创办示范典型,涌现出了宁强县枫香沟、略阳县两流水、商南县任家沟、白河县构扒沟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示范工程。
五、内业资料和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2005年各县都加强了技术资料和财务的整理建档工作。设计、施工、上图、建卡,自查自验,汇总统计,文字、表格、图件等资料齐全。资金管 理制度建全,做到了专人、专帐、专户管理,经费使用合理,手续合同齐全。
六、宣传总结工作不断加强。各项目区继续强化宣传工作,制作了永久性宣传牌,建设流域标志牌,刷新标语。大部分县都制作了多媒体图片、文字网页,在省级网、县级政府网上公布,深化宣传,扩大了影响。同时,各县都在着手收集整理资料,分析总结“长治”十六年来的工作经验和治理成效,查找存在的问题,为迎接国家对我省“长治”工程年度检查和中期评估,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规模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生态建设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