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五”期间水土保持业绩裴然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十五”期间,在水利部、长江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我省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健康、快速、持续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以重点工程和创大示范区为主攻方向的综合治理上了新台阶
1、综合治理的步伐不断加快。治理范围不断扩大,治理投入不断增加,治理速度不断加快,质量标准不断提升。与“九五”期间相比,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800平方公里提高到1600平方公里,全省五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788平方公里。
2、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夷陵、秭归、大悟、巴东、利川、孝昌、赤壁、通城、神农架等9个县(市、区)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新洲区孔子河等40条小流域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小流域。利川、夷陵两市区荣获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称号,兴山、利川两县市被评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样板县。
二、以公路、铁路、水工程为重点的预防监督取得了新的突破
1、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的通知》、《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省厅以鄂水发〔2002〕11号文出台了《省水利厅关于对水工程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的通知》。据统计,全省各级出台配套性文件231件,使全省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迈入了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的轨道。
2、机构建设不断加强。全省有11个市州水利水电局设立了单独的水土保持科,占应设科室的70%以上,11个县(市、区)成立了水土保持局(其中利川、巴东两县市水土保持局升格为正科级事业局),这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3、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三权、一案、三同时”制度不断落实;大、要案查处力度不断加大。五年来,全省共编报审批水土保持方案3647个,查处违法案件3528件,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达8600万元,督促开发建设单位投入水土保持治理资金12.97亿元,有效地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省厅在有关市(州)的配合下,直接查处了京珠、襄十、孝襄、襄荆高速公路和长荆铁路建设及天然气工程造成水土流失案等大案要案,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
三、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有了新的突破,水土保持信息化不断提高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水土保持定性、定量、定位分析的基础性工作。根据《水土保持法》的规定,2002年7月经省编委批准,成立了湖北省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定编10人,为全额拨款的正处级事业单位。现已完成了1995、2000年度全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并由水利部向全国公告,摸清了“家底”,为各级政府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宏观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完成了襄荆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监测项目通过验收,正在开展沪蓉高速公路宜昌至恩施段工程、大别山电厂、武九扩能提速工程、车坝水库整险加固、恩施华新水泥厂等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完成了全省水土流失本底数据库建设,建成了省级水土保持监测管理系统,并通过了专家验收;编制了《湖北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湖北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实施方案》,现正在实施。湖北省水土保持监测中心获得了水土保持监测甲级资质,宜昌等12个市(州)水土保持监测分站取得了水土保持监测乙级资质。
四、水土保持前期工作不断增强,增强了项目的储备能力
随着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上项目、争投资,“十五”期间,我们一是先后安排布置各地编制了全省丹江库区、大别山南麓、清江流域、三峡库区、幕阜山区、桐柏山区、汉江中上游、江汉平原周边浅丘区、江汉平原等“九大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和预防保护区水土保持规划和二期项目建议书,并组织了专家评审。二是为搞好丹江库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我们组织力量编制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湖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三是完成了涉及到整个黄冈市以及孝感市的大悟县在内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防治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四是修订完善了利用2000万美元的世行贷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五是积极争取日本协力银行贷款1亿美元用于水土保持,省水利厅就此项工作已与省计委、财政部门达成了一致,并经省领导同意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六是组织力量编制了三峡周边地区水土保持亮点工程规划。七是配合长江委完成了三峡工程建设水土保持规划,并通过了专家评审。八是完成了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可行研究报告,已经省计委批复,该工程投资2994万元,其中第一期投资为1750万元。九是为按长江委要求全面推行现场审查制,做到关口前移,保证前期工作成果质量。经各方共同努力,我省“长治”9个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和2004年实施的26条小流域初步设计、2个“长治”生态修复项目区实施方案按时按质完成,顺利通过了长江委组织的专家组审查,并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专家公烨说:“湖北省红安县规划是审查中做得最好的,几乎没有什么漏洞和毛病,可以作为七期规划的蓝本”。通过这些前期工作,为我省水土保持上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争取中央的资金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是狠抓了房县、夷陵等地植物篱、坡耕地等高种植、生态修复效益监测等“三新”、“3S”技术为重点水土保持重点专题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五、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我省各地认真学习贯彻水利部《关于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通知》,对生态修复在认识上有了新提高,观念上有了大转变,管护上有了硬措施,把生态修复纳入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夷陵区结合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争创“生态家园示范户”活动,鼓励农户多用电、煤、沼气、太阳能等替代能源,达标验收后由区政府命名“生态家园示范户”并给予奖励。目前已有300户基本达到标准。该区还选定了植被恢复的观测试验点、河道推移质和悬移质泥沙观测点,建立了花岗岩生态自然修复试验基地,开展了生态修复的专题研究。红安、大悟、通城、神农架等县区被水利部确定为生态修复试点县,切实加强封育管护,积极开展替代能源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年共实施生态修复面积540.54平方公里,其中人工治理面积145.33平方公里,共完成投资9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50万元),项目建设标准高,效益较好,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实践证明,水土保持促进了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进展,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振兴农村经济,为农民增加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据抽样调查表明:重点治理区年拦蓄泥沙1026.8万吨,减沙率达70.7 %;年拦蓄径流量1.5亿立方米。治理区经果林面积增幅达到178%,项目区人均经果林面积由治理前的0.4亩增加到治理后的1亩。农业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26亩,增加0.3亩。土地利用率达到89.7%,土地产出增长率达到58.7%,商品率达到66.4%。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每年可增产粮食6100多万公斤,每年增加各类果品产量1.2亿多公斤,农民人均增收286元。各项目县在加强人工治理的同时,通过推广沼气池、节柴灶,封山禁牧,加强管护等措施,积极开展 “水土保持生态示范村”建设,促进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共修建沼气池1690口、省柴灶1070口,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43万亩,封禁治理24.14万亩,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据典型小流域抽样调查,小流域内兴建沼气池150口,每年可减少薪材消耗50万公斤,同时大力推行“猪-沼-果、猪-沼-茶、羊-沼-草”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以沼气为纽带,拉动种植业,促进养殖业。通过用沼气池、省柴灶,原来一家一年要烧3万斤柴火,现在只需要6千斤柴火,共节约柴火近450万斤,村民再不需要上山砍柴,从过去强制性的封禁管护,到现在主动自觉地封山育林了。同时结合生态示范村建设发展庭院经济,农民户户建有以种果、养猪、养鸡的小庭院,年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年增长20%。汪恕诚部长在考察了我省夷陵区官庄小流域治理现场后给予了高度评价:治理后的小流域如诗如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践证明水土保持是农村致富奔小康的基础工作,是协调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的纽带
湖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