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十五”期间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十五”期间,全省水土保持部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党组确立的治水新思路和黄委的治黄新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全面实施,在省境内黄河流域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改善了我省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十五”期间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总体情况
我省根据“突出重点抓生态”的战略部署,在水土流失重点区域黄河流域开展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河源区预防保护、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黄河水保生态、黄土高原淤地坝等工程建设。“十五”期间,在黄河流域共投入各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1.781亿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35.4平方公里,保存治理面积772.3平方公里,保存率83%,其中梯田8801公顷、造林43954.67公顷、种草17310.9公顷、封禁治理23018公顷,建设治沟骨干坝57座,淤地坝278座,小型水保工程2549项,审批水保方案99项,收缴“两费”707.5万元,全省开发建设单位落实“三同时”制度,共投入资金3.97亿元,恢复治理面积39.23平方公里,并联合省人大开展了2次《水土保持法》专项执法检查。
二、“十五”期间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宏观效益和作用
“十五”期间的实践证明:只有注重实践,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才能开创水保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只有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青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只有坚持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之路,突出集中治理、规模治理的大示范区建设格局,才能实现“东治西防”的战略目标;只有始终坚持水土保持工作以提高城镇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点和落脚点,突出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意识,才能不断提高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带给黄河流域诸多生态的、经济的和社会方面的效益,据粗略估计,“十五”期间各类完建的水土保持项目共计减少土壤流失量427.29万吨,增加降水有效利用量1953万立方米,增加林草植被面积13.94万公顷,提高植被覆盖度28%,增加粮食产量570.78万公斤,增加经济收入1770.96万元,流域收益人口达到36.8万人,其中9.95万人实现脱贫,同时解决人饮15.42万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对当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周边地区乃至下游省区的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有力的支持了全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三、“十一五”期间工作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省将着重抓好三大工程和八项重点工作。
三大工程:一是抓好淤地坝坝系建设,发挥其拦沙蓄水淤地的综合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有效减少入黄泥沙,确保黄河长治久安;二是抓好长江、黄河源头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切实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建设好祖国的生态屏障;三是抓好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设,以大项目、大治理带动大宣传、大规模、高效益,推动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大发展。
八项重点工作:一是大力推进综合治理,多出精品,探索出更加适应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路子;二是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加强对现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护,突出抓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三是做好生态自我修复工作,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积极探索具有青海特色的工作思路;四是突出监测预报的地位,为生态建设提供科学支撑,逐步建立和健全全省水土流失动态数据库,定期向社会公告;五是抓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和项目的储备,从根本上扭转过去“等、靠、要”的思想;六是拓展城镇水保工作,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七是逐步开展面源污染控制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八是继续加强宣传、科研工作的重要地位,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保护和建设生态的重要性,力争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并积极加大科研工作,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