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要闻

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水保生态经济沟:美了山乡 富了百姓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前南峪生态经济沟
 
 
如今的前南峪到处都是郁郁葱葱,“再造秀美山川”清晰可见
 
 
前南峪是中国人民抗日大学的旧址
 
 
前南峪水土保持规划模型

  “1977年,我们村每人年收入是57元,去年是5860元;放眼望去,除了‘绿’你看不到别的,这都是这些年来扎实做水保的结果。”这是记者9月下旬在位于太行山脚下的前南峪村采访时他们的前支书郭成志说的一句话。1963年8月的一场大雨把前南峪村赖以生存的400亩地冲的净光。面对惨景,他们痛定思痛,悟出一个道理:山区只有把水保搞好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立足地无一尺平”,这是多年来地处太行山深山的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流传下来的古话。人均6分地、7亩山,山穷地薄,群众收入来源单一,过去曾是太行山区闻名的贫穷村。
  “以前这里全部都是光秃秃的山。”郭成志看着眼前一片苍绿说道,自从确定以水保为全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后,他们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每条沟为基点,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山坡滩川主体开发。全村10条大沟72条支沟全部实行综合治理,治理面积达到90%,土地利用率达98%,构成了一种自然、开放、多功能的生态水旱灾害防御系统。
  现在的前南峪因为水保人民富裕了,并且带动了生态经济的发展,创建了生态经济沟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闪耀在太行山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评价。
  科学施治 创新管护
  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缘于1963年一场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耕地、山场、房屋受到严重破坏。灾后痛定思痛,村民清楚的认识到只有水土保持好了,才能发展其他产业。从那时起,前南峪村把保护山区水土作为首要任务,依靠群众的力量,坚持不懈地长期推进,使山区生态发生惊人变化。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如今的前南峪森林覆盖率已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1995年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五百佳”提名奖,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刚开始时不懂规律,树种上不久,一场大雨就冲光了,后来在水利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们改变了山坡排水方式,并加大了树距,逐步取得了成功。”参与前南峪水土保持工作的邢台县水务局局长李忠钧介绍。
  谈到前南峪如何做好水土保持,他说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坚持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农林牧用地,合理布局山场植被资源和工程配置,山场治理做到林材头、果树腰、梯田脚,田林路坝、塘渠库池统筹安排。特别是水平沟工程可以说是前南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个创举。他们在沟谷两侧以及缓坡中下部修筑了大量的水防工程,旱蓄涝排,运作自如,达到了农林牧各业能量互补和转换,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组装和运行。
  创新建管机制,是前南峪搞好水土保持的关键措施之一。他们创造了专业队招用型和劳务入股型两种水保发展模式。专业队招用型,聘用河北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招用农村劳力承揽水保工程治理或日常管护;劳务入股型,主要是鼓励劳力多的农户且在自己承包治理小流域,并抽出部分劳动力或部分劳动时间,以劳务入股的方式参与“大户”治理开发活动,待工程受益后,按所投劳务股多少分成受益。
  减灾兴利 山美人富
  1996年特大暴雨严峻的考验了前南峪村生态经济沟防灾能力。大水后全村10条高标准生态经济沟其状如初,看不到洪水冲刷的痕迹,当年村总收入达到260万元,亩产值比上年提高了20%。
  大自然是公道的,总对遵循规律的人们以厚报。坚持人水和谐发展,搞好水土保持,抵御水旱灾害,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事实也有力地证明,前南峪以小流域为单位,以生物工程为主体的生态经济沟建设模式,收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经济沟建设,对于保持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生态经济沟建设为维护工程安全、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它适应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如今的前南峪因水土保持因生态而致富,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融融的景象。全村家家住着漂亮的小楼,孩子们上学全免费,老人们都有退休金,得了病村里给报销70%的药费。今年8月,前南峪又被命名为全国水利风景区。
  前南峪生态经济发展之路,是几代人水土保持工作成功的体现,对太行山区有效抵御自然灾害、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发展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6年10月25日
  作者:刘艳飞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