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无定河流域2006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呈现出四个新特点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6年,陕西省无定河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赣州会议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水土保持建设思路,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宗旨,经过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重点工程建设又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绩。据统计,截至12月底,7个项目区的65条小流域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8.33平方公里,超4.7%完成计划任务。其中新修基本农田1706.30公顷,营造水保林9394.10公顷,发展经济林2031.60公顷,人工种草4975.40公顷,封禁治理4725.50公顷,新建淤地坝120座,补修淤地坝55座,建成小型水利水保工程473处,新修道路231.40公里。整个工程投入工日96.60万个,移动土石方462.40万立方米。
2006年陕西省无定河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呈现出四个新特点:
一是综合治理有了新内涵。七个项目区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立足自身特点,集中劳力、集中机械、倾斜投资,因地制宜,创建精品工程,打造示范特色。绥德县龙湾项目区在已形成的187平方公里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基础上,今年继续再向紫汉沟、郭家沟、小窑沟三条流域新扩展53.3平方公里,形成由点向面幅射,由面向点靠拢的大规模治理格局。靖边县继续在红墩界乡围绕新农村建设,强化周边水土流失治理和人居环境改善,初步实现了田、林、草、路配套、产业结构调整和村容村貌美化,使其成为新时期黄土高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米脂县继续升华“三三制”的治理模式,完善水土保持户外教室设施。横山县大力扶持李界沟村发展设施农业,建设郊区副食品基地。榆阳区在王岗畔,子洲县在高焉,清涧县在惠家石硷等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分别开展了试点示范工作。
二是治理形式有了新发展。在今年的治理中,各项目区积极探索创新,寻求适应新形势的治理形式。子洲县在佛堂焉小流域杨大沟示范区,引进冬枣、赞皇枣等6个新品种,建成红枣科技示范园500多亩,调动了广大群众治理的积极性。横山县重点办在项目区选择了8个农户作为重点扶持示范户,每户资助1000元用于建造饲养棚,为巩固封山禁牧成果,发展舍饲养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清涧县干部杨文春辞职后投资80多万元创办农业综合开发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办法,与周边10个村585户农民签订栽枣合同,发展红枣产业。
三是质量效益有了新提高。各项目区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宗旨主题,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大力开展基本农田、特色经济林和优良牧草基地建设,积极引进高效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工程质量、效益有了新提高。绥德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统一水平沟、水平带、鱼鳞坑的技术标准,技术人员一把尺子量到底,一肩责任扛到底,实行专人监管,在大旱面前,林草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做到了治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榆林市在绥德、靖边二县确定了丘陵沟壑区和风沙区水土保持监测站点,量化和动态监测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效益情况,为最终实现水土流失治理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是建设管理迈出新步伐。七大项目区在继续深入落实工程建设“一事一议”制、公示制和群众投工承诺制的同时,建立了农民自愿参与,政府协调服务的一系列新的建设管理制度,推进了项目法人制,建设资金报账制,工程质量责任制。同时,制定了施工监理实施办法,落实了工程建设监理制,规范了管理程序,提高了管理效率,发挥了投资效益。各级更加注重预防管护工作,将水土保持设施的巩固、管护责任纳入农民土地承包合同,充分发挥县(区)、乡、村三级监督管护组织的作用,保护了重点工程建设成果,充分发挥了工程效益。
陕西省水土保持局 王埃平 王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