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2006年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6年,湖南省衡阳市按照水利部新时期治水思路,突出“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水土保持工作实现了新的跨跃。
1、强化宣传推动,提高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该市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和水土保持事业。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宣传水土保持;以纪念《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十五周年为主题,组织开展《水土保持法》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提请市人大开展水土保持执法专项检查;利用媒体宣传,举办《新农村-水土保持》专版,在《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湖南水利网》、《衡阳日报》发稿《搞好水土保持,让衡阳山川更秀美》、《党和政府胜“雨仙”-衡东县“雨仙庙”崩岗治理侧记》等40余篇,其中省级以上15篇,《水利部网站》、《中国水利网》、《长江水土保持网》等网络还转载了《湖南省衡阳市开展水土保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宣传》等文章,很好地宣传了该市水土保持成果。
2、狠抓监督职能,规范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该市将2006年确定为水行政执法年,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是重点内容。全年共开展执法检查138次,检查开发建设项目45个,审批水土保持方案210个,征收水土保持规费959万元,建设返还治理工程6个,督促建设单位投入治理资金2500万元,落实防治范围960公顷,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管理不断向纵深发展。目前,该市在建设项目前期准备阶段,把水土保持作为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水土保持政务公开,水土保持方案审查纳入投资项目审批程序,与选址意见书、项目建议书、环评报告等一起列入了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该市积极突出加强对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管理,衡山县经济开发区编报《水土保持专项规划》,得到了《水利部网站》、《中国水利网》等网络的推介。
该市依法管理,不断提高水土保持地位。全市共查处违法案件45起,被法院强制拘留1人。在重点防治区内,通过执法巩固治理成果,打击破坏治理行为,整顿了重点防治的秩序。
3、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该市以重点水土保持治理项目为机遇,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0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56平方公里,落实治理成果管护79.5平方公里。国家重点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项目完成投资972万元,治理面积58.95平方公里,建设基本农田56公顷,水土保持林1622公顷,经济林865公顷,种草512公顷,封育治理2840公顷,完成水利水保工程量23.36万方,群众投劳34.2万个工日,苗木补植20万株。在重点防治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调整思路,不断探索“水保引路、部门合作、群众参与、政府组织、市场运作”机制,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推行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县级项目资金报帐制、产权预先确认制、群众投劳承诺制和公示制。通过积极推行,示范诱导,涌现了社会力量投资开发性治理的热潮,全年有260多个民营企业和个人共投入资金3000万元治理开发面积150余公顷。
4、开展监测评价,服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一是以监测为手段,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通过同北京林业大学、湖南省林科所等单位的协作与交流,开展《南方丘陵紫色砂页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与效益研究》、《南方丘陵紫色砂页岩坡地水土流失监测系统建设与研究》等课题研究,总结推广“以封为主、封造结合、以草垫基、以灌过度、以乔定型、乔灌草相结合”的紫色砂页岩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初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路线。二是以监测为手段,提高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平。利用监测网络和设施平台,开展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利用实时监测结果,督促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布局和施工工艺,确保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公正、公开、科学、规范。三是以监测为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当地党委、政府充分肯定监测探索总结的紫色砂页岩综合治理技术,实施了“改造紫色砂页岩,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化”的生态战略,取得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湖南省衡阳市水利局张新元 刘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