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湟水支流互助项目区建设取得成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湟水流域互助项目区涉及马圈沟、吉家沟、朱家口、纳隆口和周包区间五条小流域,共3个乡40个行政村5.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总面积203.38km2,水土流失面积176.3km2,工程自2001年9月开始实施以来,积极探索并实施新的项目管理方式,项目实施进展顺利,效益显著。
2001年~2005年项目区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km2,其中:基本农田1333.40hm2,水保林5500.0 hm2,经果林33.3 hm2,种草3096.7 hm2,乔灌混交林33.3 hm2,苗圃3.3 hm2;新建治沟骨干工程13座,淤地坝32座,柳谷坊100座,沟头防护3.0/100km/处。完成中央投资1230.96万元,项目区林草覆盖度由治理前的6.1%提高到40%,年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3800t/km2。项目实施中,把工作着重点放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上。
项目区实施综合治理后,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已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护体系,入黄泥沙得到较大幅度减少,随着林木覆盖度的提高和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流域内林地及周边地区的水分条件和热量状况得到了改变,林地生物量有所增加,形成了一定的流域小气候环境,增强了小流域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小流域环境质量,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通过实施农田基本建设,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降水利用率,改善了土壤肥力及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单产逐年增长,区内梯田化程度达到85%,诸如纳隆沟小流域人均水平梯田占有量由治理前的0.8亩增长为2.67亩,坡耕地实现水平梯田化后粮食(按小麦计)每亩可增产15~25kg,年可增加粮食20802.5~34837.5kg,仅小麦种植年可增加农民收入2.51~4.18万元;另外通过兴修梯田实施行机械耕作后,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群众的劳动强度,节余了部分劳动力,劳动力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对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奠定了基础。通过兴修田间道路、谷坊、淤地坝及骨干坝等水保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群众吃水难、行路难、保粮难等老大难问题,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促进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对互助县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 孙海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