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县金钩形小流域崩岗综合治理成效及经验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朱晓辉 邱欣珍
金钩形小流域位于江西省赣县田村镇、白鹭乡境内,流域总面积50.6km2,水土流失面积23.08km2,其中崩岗侵蚀面积7.22 km2,占全县崩岗面积的40.2%。该流域有崩岗2474座(处),占全县崩岗总座数的59.8%,其侵蚀面积之大、流失之剧烈、危害之巨大,在我国南方堪称罕见,被国内外专家称为“江南沙漠”。金钩形小流域自2002年实施国家生态建设项目崩岗综合治理工程以来,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了崩岗综合治理及试验示范工作,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治理成效
1.1 崩岗综合治理成果
赣县的崩岗治理起步较早,在建国初期即开展了“封、堵、治”群众性治理,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如在上世纪50年代,三溪乡下浓村就曾获国务院水保委“让崩岗长青树,叫沙洲变良田”的锦旗嘉奖。尤其是2002年以来,该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敢啃硬骨头,誓克崩岗侵蚀这一“顽症”,开展了崩岗综合治理及试验示范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区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42.58hm2,整治理度达75.4%,其中封山育林1000hm2,补植造林563hm2,种草59.2 hm2,水平台地20.38hm2,水平带23.1km,新建或加固拦沙坝10座,水渠1.85 km,蓄水池65口,谷坊282座,沟头防护6处,沼气池339口。完成总工程量28.36万m3,投工18.44万个工日,总投资352.9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95.63万元。
1.2 生态效益显著
项目区通过疏林补阔和种草提高了林分质量,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35%上到现在的60%;林分郁闭度由原来的0.3上升到现在的0.4。项目区每年增加蓄水量473.26万m3,相当于修建4座小(一)型水库;年减少土壤流失量8.93万t,减沙效率达39.5%,极大地减少了河道、水库、山塘、水渠的泥沙淤积,延长了水利水保工程的使用寿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由于沼气池的建设,以气代柴,解决农民炊事用能,可以大量减少农户对植物燃料的索取。沼气池投产使用后,可为建池户节约柴草881.4t,相当于156 hm2的林木年生长量,即可保证156 hm2森林植被免遭破坏,并获得恢复。同时沼液用于农田旱地,增加了大量优质农家肥,不仅减少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并且改良了土壤,增强了地力,减少了污染,消除了公害,使人与自然日趋处于和谐共处的良性生态之中。
1.3 经济效益可观
项目实施后,蓄水保土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蓄水池、水渠建设,可使项目区增加有效灌溉面积0.13万亩,增加旱涝保收农田面积1.52万亩,保证果园灌溉面积956亩,年增加直接经济效益155.25万元。同时沼气池的投产使用,每年为建池农户节约电费、柴草费21.76万元,通过沼液的利用,又可为建池户增加直接经济收入20.68万元;同时通过建沼气池,又促进了生猪饲养量,增加了鱼塘的饲养密度,带动了果业的发展,使农户又可从中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
1.4 社会效益良好
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土壤肥力逐年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明显好转,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探索出了一种适合赣县花岗岩崩岗侵蚀区寓开发与治理于一体的崩岗整治模式(即开发式崩岗整治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增强了群众治理崩岗的信心,并涌现了一批开发利用崩岗建设果园的先进典型。目前,项目区有30户农户以户包形式,采取这种模式参与崩岗治理开发,整治崩岗65处,利用崩岗开发果园600多亩。部分治理过的崩岗,已开始山变绿、水变清、土变肥、田增产、人致富,当地群众异口同声地讲:“没想到崩岗不但可以治理,而且治理后还可致富”。通过实施“猪-沼-果”工程,大力推行沼气池建设,利用人畜粪便和各种有机物生产沼气,既能开发新能源,解决人们的生活用能,节省了群众砍柴、做饭的时间,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 主要做法及经验
2.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崩岗治理政府行为。
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在山上再造一个高效益的赣县”战略部署,结合荒山开发,把崩岗综合治理作为“山上再造”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了崩岗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并抽调了农业、林业、水保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项目进行指导、实施。各部门按照“统一规划、分项实施、各负其责”的要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集中资金、技术力量,真正做到山、水、田、林、路、草综合治理。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买“四荒”等形式参与荒山开发和崩岗整治,以解决崩岗治理经费投入不足问题。这些措施,强化了崩岗治理政府行为,为开展崩岗综合治理提供了重要保障。
2.2 科学规划设计,增强治理技术水平。
崩岗治理要坚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一方面,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项目区开展调查研究,勘察设计,对崩岗进行详查,摸清崩岗的分布、规模、类型及发育特征,把各项措施的布置及数量细化到山头地块,确定了“上截下堵、中间开发、三个结合”的治理模式。另一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堵则堵,封、造、堵结合,生物、工程、农艺措施全面配合,综合治理。
2.3 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提高综合治理效益。
“上截下堵、中间绿化、三个结合”是该县目前治理崩岗的主要模式。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崩岗为中心,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沟与治坡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集中治理,连续治理。根据崩岗实际情况,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既着眼长远利益,又保证当年增加收入,长短结合。注意把治山与治穷结合起来,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既治理了崩岗,控制了水土流失,又建起了果业基地,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即开发式崩岗治理,技术上选择较大的崩岗在采取上截、下堵等工程措施后,在崩谷内整修成高标准的反坡台地,栽种经果林如梨、板栗、脐橙、篁竹等,当年套种经济作物当年见效,2-3年后产生经济效益。一处崩岗就是一片果园,把昔日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崩岗群,变成一座座“花果山”。
2.4 封山育林与监督执法并重,巩固治理成果。
加强封山育林与监督执法是巩固治理成果的关键。一是严格封山育林育草,在项目区范围内尤其是在封山育林地段都竖立了封山育林永久性碑牌,给每户村民发放《封山育林通告》,同是成立专职护林员队伍,签订管护合同,明确专职护林员的护林范围、职责;二是广辟节能渠道,普及省柴灶,推广沼气池;三是强化预防监督,严格执法,落实水土保持“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依法查处乱砍乱伐,毁林开荒,非法取土采石(矿)等违法事件。通过多年的封山育林与预防监督,许多支离破碎的崩岗,如今都变成了翠绿青山。
3 防治对策及建议
3.1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坚持“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方针,充分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崩岗侵蚀区植被恢复。将白鹭、田村两乡镇崩岗多发、易发区,列为预防保护区,禁止乱砍滥伐,乱采滥挖,在其建设各种工程项目要详细勘察,科学论证,并进行合理施工,防止水土流失。初发的水土流失、崩岗要即早防治,防止扩大。
3.2 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活动型崩岗危害大,治理难度大,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进行科学治理。要针对崩岗的土壤岩性、侵蚀强度、侵蚀类型、侵蚀程度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山就势,因害设防,采取“上截、下堵、中间削、内外绿化”的立体综合治理模式进行整治。崩岗治理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在治理过程中,要特别同发展当地经济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开发性治理崩岗的模式,不仅崩岗得到治理,还能获得较大经济效益,从而有利提高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3.3 加大投入,专项治理。
要从根本上防治崩岗侵蚀,关键是加大治理经费投入。崩岗侵蚀是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类型,侵蚀强度大,产沙量高,崩岗一旦形成,植被难于恢复,治理难度大,投资巨大。国家有必要专门立项,拿出专项资金,开展专项治理。只有依靠国家、集体、个人、社会多渠道、多元化投资,才能保证崩岗治理的进度和质量,从源头上根治崩岗侵蚀的危害。同时,建议国家加大对崩岗侵蚀区土地生产潜力等方面研究的投资力度,为崩岗侵蚀综合治理提供可靠技术保证。
3.4 加强宣传,严格执法。
深入崩岗侵蚀严重的乡镇、村组进行广泛深入宣传,提高干部群众对崩岗危害性和防治崩岗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水土保持、保护森林植被的意识。抓典型宣传,利用崩岗治理的成功事例和经验做法做教材,激发广大群众治理崩岗的信心,提高他们保护水土和森林植被的自觉性。加大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执法力度,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对在崩岗侵蚀区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非法取土采砂(矿)等现象,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