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要闻

江西省广昌县旴源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防治思路初探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陈祥明
 
(江西省广昌县水土保持局,江西广昌344900)
 
  [摘要]江西省广昌县旴源小流域为全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项目区,该小流域以“山顶—山脚—村庄—农田—河谷”为顺序,依次布设“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生态农业、生态保护”四道防线,科学安排各项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措施,将小流域建成一个完整的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综合防御体系。
  [关键词]水土保持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治理模式
 
  2006年,水利部在全国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江西省广昌县旴源小流域被选定为该试点工程项目区。广昌根据旴源小流域的实际情况,从小流域源头至出口,从山顶到河谷,依次建设“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生态农业、生态保护”四个防治区域,合理布设各项综合治理措施,做到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措施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保护、农业集约生产、人居环境整治、河道整治相结合。
 
1 项目建设背景
  旴源小流域土地总面积13.72km2,总人口2607人,地处抚河(旴江)源头,涉及1镇3个村18组455户,位于驿前圩郊区,实施过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基础条件较好,群众治理积极性高,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26元,人均产粮403kg,农业总产值760.6万元。
  随着农村人口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物资日益丰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良好人居环境和清洁水源的需要非常迫切,近年来,小流域内生活污水就地排放,生活垃圾随处堆积等现象日趋严重,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对当地水质影响较大,加之旴源小流域为抚河的重要水源区,也是首届“国际莲花节”的主景区,为此,在该区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是十分必要的,这对改善抚河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当地及下游地区水资源环境、保障人畜饮水安全、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综合防治思路
  旴源小流域的综合防治思路为:以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承载力为基点,以农村“水质清洁、生态优美、生产发展”为目标,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以“山顶—山脚—村庄—农田—河谷”为顺序,层层布设各项综合治理措施,依次建设“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生态农业、生态保护”四个防治区域,将流域建设成清洁型水土保持生态系统。
2.1生态修复区
  对小流域上游无明显水土流失的低山、高丘及人烟稀少地区,进行全面封禁,严禁人为开垦、伐木打枝、割灌、放牧等生产活动,杜绝人为水土流失现象发生,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发挥生态自我修复功能,重建原生植被系统。
2.2综合治理区
  对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浅山、坡脚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村民集中居住区进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建设各项水保措施,整治村庄卫生,有效降低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程度。
2.3生态农业区
  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积极施用有机肥,采用生物方法防治病虫害,大力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有效降低农业耕作土壤与水质的污染程度,建设绿色生态农业基地。
2.4生态保护区
  在河道两侧及塘库周边,保育植被,布设植物缓冲带,清理河道垃圾,衬砌河道护坡,以控制土壤侵蚀,改善河库水质,维护河道及塘库周边生态平衡。
 
3 防治目标
3.1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目标
  流域内开发建设项目有水土保持方案并实施,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95%以上,水土保持措施保存率95%以上;土壤侵蚀量控制在500t/km2·a以内,拦沙率达到85%以上,入库泥沙减少0.76万t;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5%以上,植被覆盖度达80%。
3.2面源污染防治目标
  化肥施用强度(折纯)低于350kg/hm2,减少5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50%以上,并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固体废弃物集中堆放,定期清理和处置,利用率达8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小流域出口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以上,各项指标控制达到以下标准:总磷<0.1mg/l,总氮<0.5mg/l,生化需氧量<3mg/l,化学耗氧量<15mg/l。
3.3建成休闲观光型小流域
  通过工程实施,构建小流域清洁生态景观,充分发挥小流域自然资源优势,依托广昌“千年莲乡”美誉,整合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莲花古镇(驿前船形古屋)、万亩荷花、旴源胜景、莲乡农家乐(赏莲、采莲、制莲、品莲)等旅游休闲资源,文化搭台、生态唱戏,把项目区同时建成一个以“红色故土、绿色生态”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型小流域。
4防治措施
4.1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采用梯田、水平沟、谷坊、蓄水池等工程措施,与水保林、经果林、种植灌草、封禁治理等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使小流域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土流失防御体系,基本控制地表水土不下山,增加土壤含水量,保证植物需水供给,有效促进林草生长,快速恢复植被,维系森林良好生态系统。
4.2生态修复工程
  当地政府出台封山禁牧政策,成立水源和封育保护组织,聘请专职管护员。通过标语、专栏、碑牌、公告等宣传形式,提高村民生态保护意识。在生态修复区域周边设立明显标志,防止人畜任意进入,明确规定生态修复区内严禁损坏任何水保设施。小流域内各行政村制定水源和封育保护村规民约,明确相关的奖惩措施。
4.3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加强河道管理及其维护,对泥沙和垃圾淤积严重的河段进行清淤,对土壤侵蚀量较大的河岸或渠道进行护坡,确保河流畅通,并进行封河育草育灌,禁止河道采沙,杜绝人为破坏,建设生态河道,维护河库自然健康。
4.4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在村民集中居住区开展新农村建设,通过硬化道路,新装自来水,建公共绿地、休闲小区、公厕、垃圾池,制定村庄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减少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量,美化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
4.5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大力施用饼肥、草木灰等有机肥,积极种植绿肥,实施农作物青杆返田,提高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制定化肥、农药使用推荐种类目录及其使用方法,推广施用易降解、低残留的农药,以及采用频振式杀虫灯防治病虫害,控制和减少农业污染。着力培植支柱产业,发展白莲、泽泻、烟叶、莲田养鱼等特色农业,建设绿色生态农业基地。
4.6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在河库周边植被稀少区域设置植物缓冲带,种植具有吸收有机污染物能力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在水库水位变化的水陆交错地带种植适水树种和草本植物,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对禽畜实行圈养,对生活污水经初步处理后排放。
4.7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监测站点
  在小流域内选择2处具有典型代表的地方分别建立固定监测站点,布设径流小区、观测场、卡口站,对项目实施情况及成效进行全程监测,为试点工程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数据,以进一步提高综合治理技术的科技含量。
5、几点建议
  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和完善,其理念新、要求高、技术性强、涉及面广,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加大部门协作力度
  当地政府要将项目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加强财政、农业、林业、水利、水保、建设、交通、环保等相关部门的统一协作,促进各项工程顺利开展。
5.2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建立以县、镇、村水土保持科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以农户自我服务为补充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并采取有效措施,与省内外相关科研院校联姻,积极引进新技术与新品种,推广科技承包制,最终建立行业领导、科研人员、农民群众相结合,科研、示范、推广相结合,信息、物资、资金相匹配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开发实体。
5.3完善工程管护制度
  所建工程书面移交至受益方进行管护,明确管护责任。建立农村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的管理机制,切实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加强已建工程的日常维护,发现损毁,及时修复;完善水源和山林管护制度,切实巩固治理成效。
  [作者简介]陈祥明(1972—),男,江西广昌人,从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