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要闻

青海省道西久公路拉脊山隧道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青海省第一条高海拔超长隧道——省道西久公路拉脊山隧道工程已于5月开工建设。该工程是贯穿我省东部的纵向通道,也是省会西宁连接青南地区和沟通四川成都的重要干线。拉脊山隧道起于湟中县上新庄镇的骟马台道阳沟,向南跨越大南川河后,逆大马鸡沟而上,以一座5455米的超长隧道穿越拉脊山后接西久公路。线路全长9.185km,包括隧道1座、大中桥梁4座,平面交叉两处、涵洞9道,总造价约5.57亿元。全段按双向双车道二级公路标准设计。拉脊山隧道建成后,将彻底消除雨雪对拉脊山路段造成的交通不畅问题,并缩短公路里程20公里,有效提高省道西久公路宁贵段的通行能力。
1 工程建设造成水土流失分析
    该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破坏地表植被,损坏、占用水土保持设施,导致地表原状土壤结构、植被破坏,蓄水保土、抗蚀能力降低,甚至完全丧失,造成新增的水土流失。据水土流失预测分析,工程建设总扰动土地面积为18.92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为18.18hm2,新增水土流失量2638.25t,其中建设期内新增水土流失量为2374.55t,植被恢复期内新增水土流失量为263.7t。新增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工程建设期。隧洞开挖弃渣新增水土流失量为1582.95t,占水土流失总量的60%,是需水土流失重点防治的环节。
2 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根据主体工程的设计报告,在分析评价主体工程是否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基础上,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提出在主体设计中应补充完善的防治措施,建立一个与主体工程相互衔接、功能完善、效果显著、科学合理、经济可行的水土保持防治体系。
    依据主体工程布局、施工扰动特点、建设时序,地形地貌特征和水土流失特点等因素划分了弃渣场防治区、施工道路防治区、施工便道防治区、临时施工场地等四个水土保持防治分区。根据每个分区的水土流失特点进行对位治理,按照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建立临时防护措施、工程防治措施和植物防治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体系,有效遏制因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
(1)弃渣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工程布设三处弃渣场,根据弃渣的堆放位置和堆放方式,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确定弃渣场的工程防护形式。1#弃渣场位于道阳沟右岸的台地上,采用铅丝石笼挡渣墙进行拦护,堆渣结束后平整渣面,采用植物措施;2#弃渣场位于隧洞进口不远处的沟道边,采用沟岸拦渣堤,渣面覆土恢复原来植被;3#渣场位于隧道出口不远处,沿现有西久公路凹地堆放,弃渣堆置高于路面5 m,渣坡设置浆砌石挡渣墙,渣面平整后覆土复耕。
(2)施工道路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主体工程已设计了完善的路基防护、路基路面排水、排水涵洞、道路绿化措施等防护措施,完全达到水土保持要求。工程施工根据地形条件采取分段作业,K15+039-K17+250段、K22+705-K24+223段,长3.73km,为沿等高线开挖回填路段。设置临时堆渣场2处,堆放临时弃渣,在堆渣坡脚设置编制袋临时挡墙进行临时防护。
(3)临时施工场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主体工程设计了两处临时施工场地,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场地进行回填和地表平整。场地平整结束后种草。同时为保障施工场地排水通畅,在场地周边设置临时土质排水沟,直接接入天然沟道。对表层剥离熟土采用编织袋挡渣墙临时拦挡以备覆土之用。
(4)临时施工便道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主要考虑道路临时排水,设置临时排水沟。施工结束后,进行土地平整种草。
3 防治效益
    各防治分区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扰动土地治理率达99%,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为97%,拦渣率达98.7%,林草覆盖率30.66%,水土流失控制比0.87。使主体工程建设被破坏的水土保持设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宜林草地植被恢复系数达到96.2%,临时占用的林草的得到整治及恢复,减少了因工程建设而造成的土地资源的减少,减轻了因项目的实施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效的控制了公路建设和运行造成的水土流失,保障了公路建设运营安全,改善了公路周边生态环境及其景观效果。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