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要闻

江西省赣县水保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与做法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江西省赣县水土保持局   朱晓辉
 
    赣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县”之称,是著名的“客家摇篮”。全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882.77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9.5%。自2004年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江西省赣县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总体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水土保持行业综合、全面的优势,不但“授人与鱼”,而且“授人与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年来,该县水保局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找准最佳切入点,坚持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在治理区谱写了一曲依托国家水保重点建设工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乐章。到目前为止,项目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1.47 km2,治理项目区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46.8%提高到75.6%,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200元以上,建设水保生态新村12个,改变了项目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了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项目区内一个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中黄屋小流域枧田村企石、樟木小流域江口村清水塘、黄龙埔小流域洋塘村罗坑、柏溪小流域南塘村小都等入围了赣县“十大魅力新村”行列,而枧田村企石和樟溪村土沟示范点被国家建设部定为全国村庄整治现场教学点。
1、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搞好水土保持,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发挥水保工程具有涵养水源、增加土壤肥力、抵御旱涝灾害等功能,改善当地农村生产环境,因地制宜、择其重点地把水保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生产落后的樟溪小流综合治理过程中,紧紧围绕解决群众灌溉难题、改善生产条件的工作思路,合理配置沟、池、渠、坝、塘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立起拦水有坝、引水有渠、排水有沟、蓄水有池、护土有埂的综合生产能力,全面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一是加强小型蓄排引水工程建设,全面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在流域内除险加固水库3座,新建山塘8座,水陂5座,蓄水池64口,水渠4500米,不仅使流域防汛能力提高到15年一遇,而且全面增强了抗旱保收能力。使600多亩“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二是硬化村级公路,改变行路难问题。在流域内修筑作业便道3公里,水泥硬化12公里,把12个组,2个完小,562户农户紧密连结起来,结束了过去老百姓雨天走泥巴路,晴天走灰尘路的历史,实现了家家户户多年来小孩上学、大人出行走水泥路的愿望。三是将土沟组列入生态示范村建设,对该组实施全面的封禁保护,制定封禁管护办法和乡规民约,开源节能,同时把塘坝、道路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改造结合起来,开展“五改三建”活动,通过改厨、改厕、改水、改栏、改房、建沼气、建垃圾池、建果园,使村民在卫生、整洁、舒适、无公害化、经济高效发展的环境中生活、生产。樟溪小流域经过综合治理工程后,流域内人均基本农田0.05公顷,人均产粮412公斤,人均纯收入达2300元,农村各业总产值高达142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以提升。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才能使其生活宽裕,水土保持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在开展综合治理的小流域内着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培育增收项目,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治理水土流失的落脚点和建设新农村的最佳切入点。针对黄龙埔小流域洋塘村罗坑组群众有养鱼和种果的习惯和技术优势,依托水保重点工程贴近群众的特点,修山塘、挖水池、开果园、建沼气池,积极引导,整合资源,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实现当地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做大做强当地产业,使之成为流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一是创建休闲垂钓,发展新兴产业。协助筹建了集餐饮、垂钓、娱乐、旅游为一体的“休闲农庄”,以农家乐为主的“老汉鱼庄”,打造聚休闲健身尝果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果园”。目前正在改建、新建四个垂钓休闲中心,一个果业基地,前来罗坑购买鱼苗、健身尝果的客商和游客与日俱增。二是推行“一村一品”,壮大渔业支柱。实行分户养殖、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的产业集约化经营之路,即“协会+农户”模式和“公司+农户”模式,打响罗坑鱼苗品牌,发展壮大鱼苗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引进优质良种,优化养殖结构。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积极与有关单位联系,从湖北等省引进了优质鱼苗良种,打破了过去“四大家鱼”的垄断地位,调整产品结构。四是发展庭园水保经济,推行“猪—沼—果—渔”立体开发模式,以果业发展推动生猪产业,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建立起无公害、无污染、有特色的生态农业,加快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如今的罗坑组拥有果园400多亩,水面260多亩,人均现有1.4亩果园和0.9亩水面,是远近闻名的鱼苗孵化、垂钓休闲产业村,年产鱼苗10亿尾。
3、建设水保生态新村,改善人居环境
    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是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在水土保持工作中,以发展庭园水保为载体,改善人居环境为主要内容,走水系、道路、农田、村庄、绿化美化、景观建设一并进行规划和整治结合起来的技术路线,并与水土流失治理相结合,服务新农村建设,为人们提供身心健康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居住、休闲场所,使农民的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和谐优美。黄屋小流域枧田村企石组位于京九线旁,平江之畔,地理位置优越,山林资源丰富。原来道路狭窄泥泞、建房杂乱无章,猪牛栏乱搭乱建、禽畜散养乱放,道路不通、排水不畅、污水横流、脏乱差现象突出,庭园水土流失严重,人居环境非常差的村庄。自2004年该县水保局挂点该组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依托水保重点建设工程,以改路为突破口,围绕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为目标,与镇、村干部一起规划新村建设,开展“三清三改”活动,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坚持“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造作”的做法,维持村庄原有的文脉,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建成水保生态新村,到目前为止,共扶助水泥260多t,农户投工折款、捐资14万元,硬化村庄主干道(宽3.5m)800 m,支干道5000余m,粉刷房屋墙面14000 m2,新建休小区1外,设立垃圾池8个,拆除露天破厕83间,新建“三格式”无害化户厕65处,实现了家家户户通水泥路,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新建了水冲式厕所,用上了沼气池,少数农户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燃气式热水器,整个村庄的面貌和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同时培育增收产业,以枧田村冰糖柑为龙头,重点发展壮大冰糖柑、金水梨和种养大户,在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种植果树和蔬菜,形成小果园、小菜园、小茶园、小竹园、小林园的“五小庭园水保经济”的新村,共开发果园300亩,扶持种养大户7户,维修加固山塘4座,修水渠3km,建沼气池58口。现在你如果走进枧田村企石示范点,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古韵味浓的白色墙,清洁卫生的厨房、厕所、垃圾池,清淤后整修一新的池塘鱼欢鸭叫,以及古树底下门庭若市的现代休闲小区等等,昔日脏、乱、差现象已然全无,到处呈现出山绿民富、水净路畅、花果鱼池的生态田园农舍风情。类似卓有成效的水保生态新村建设点还有樟木小流域江口村清水塘、黄龙埔小流域洋塘村罗坑、柏溪小流域南塘村小都等示范点。
4、强化水保宣传工作,促进乡风文明。
   “仓廪实而知礼节”,乡风文明是农村发展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传播水土保持理念,宣传水土保持法规,普及水土保持技术,以宣传带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可以提高农民的水土保持生态意识,提高自身修养,从而自觉地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有助于农民改变传统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过去的樟木小流域樟木村地处偏远,人多地少,靠山吃山,乱垦滥伐,广种薄收,昔日郁郁葱葱的山林,现在大多是疏幼残林,禽畜乱放,家庭炊事仍在使用老虎灶,对森林资源破坏极大,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在该流域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以宣传为突破口,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向群众宣传水土保持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水土保持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国土整治和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的重要举措,宣传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改变其生产生活的根本出路。并与当地党政、相关部门一道提出水土保持生态移民的具体实施方案。具休做法:一是由政府出面与国土局、建设局协调在移民建房时给予优惠政策,并给移民户每人3000元的补贴,原居民的撂荒地由镇、村出面协调以优惠价格由移民耕种,这样既开发了撂荒地,又使移民增产增收;二是对移民中有定定文化基础的劳动力进行农业、林业、畜牧等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生存能力。2003年采取移民措施进行生态修复樟木村,到目前为止,共移民45户,共225人,建成水保生态移民一条街。与以前相比,移民户人均增加纯收入450元,粮食增收100kg,彻底解决了以前困扰移民户多年用电难、出行难等问题,有的移民还添置了彩电、摩托车、电脑等,过上了以前不敢想象的小康生活。此举不仅使樟木村1000多亩有林地排除了人为因素干扰,得以生态修复,人为水土流失从根本上得到了初步遏制,群众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人人爱护生态、户户美化家园的氛围在该村悄然形成。
5、探索项目建管机制,促进民主管理
    管理民主是通过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使农民获得参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实施水保重点建设工程中,该县正在积极探索一系列水土保持建管机制,如明确“四荒”治理权属,治理成果移交管理、投工投劳承诺、工程公示制、一事一议制等,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有力地促进基层民主建设。(1)在规划上,走访群众,召开群众大会,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对规划实施方案进行公示,保证规划的科学性,体现群众的意愿,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在建设上,对各项治理措施、实施进度、投工投劳、投资、建后效益等在小流域入口处向群众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并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让爱益农户自愿承诺投工投劳,择优选用施工单位,让真正有资质、有实力的工程队参与水保工程建设。(3)在建后管护上,本着“治理一片,巩固一片,发挥效益年活动一片”的原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水土保持建后管护机制,巩固治理成果。对山塘水坝、蓄水池、引水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采取移交给受益村组进行管理和维护;对经果林采取拍卖、租赁等形式进行管理;对水保林、封禁治理等措施进行承包管理,形成良性循环的管护机制。
    在水土保持实践工作中,坚持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既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又实现了项目区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同时水土保持一项涉及农、林、水、能源等多部门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水保部门不断更新观念,探索新机制,更需要争取相关部门、当地党政的支持配合,才能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