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要闻

陕西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无定河项目区顺利建成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近日,历时5年的我省第一个以项目区形式建设,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水土保持项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无定河项目区顺利建成。该项目于2003年被水利部列为全国八大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项目区位于陕西北部的榆林市,涉及靖边、横山、榆阳、绥德、米脂、子洲、清涧7县(区)的28个乡镇,522个村,总人口23.96万人,农业人口23.68万人,有农业劳动力8.1万个,总土地面积2225.22km2,水土流失面积2180.27 km2 。项目区由靖边县红墩界、榆阳区李家沟、横山县东山、子洲县三川口、绥德县龙湾、米脂县城北和清涧县川口7个分项目区组成,每个项目区集中连片面积在300平方公里左右。并以自然水系为单元,兼顾村组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将项目区划分为65个小流域,集小流域坡面治理与沟道淤地坝建设于一体、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以全面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为目标的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大规模集中连片治理,使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5年来,重点建设工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调整建设思路,进一步优化项目布局、完善措施体系、改进工作方法、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强化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在防治思路上,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作为主要目标,从根本上消除水土流失的根源,为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在项目布局上,选择地域连续、水土流失分布相对集中、在开发治理上具有区位优势和潜力、治理需求迫切的地方,并优先选择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收入水平低的地区;在措施布局上,以项目区规划为基础,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措施、政策措施并举,构建科学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在工作方法上,坚持示范带动的战略,高起点,高标准,塑造重点工程形象。建立不同区域特点、不同措施布设类型、不同开发特色的示范样板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在施工组织上,积极探索各种施工管理的形式,加大专业队和机械施工力度,采用新机械、新工艺,提高工作效率。在科技创新上,把工程治理与试验、观测、监测预报紧密结合,全面提升治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在项目管理上,坚持健全制度和不断创新机制并举,积极探索符合无定河流域特点的水土保持工程招投标、项目监理、资金管理和投劳承诺等举措,保证了工程健康稳步发展。
据统计,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无定河项目区5年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7.13平方公里,其中新修基本农田12.89万亩,营造水保林67.38万亩,发展经果林17.19万亩,种草33.46万亩,完成封禁治理41.15万亩,修建各类水保工程4198座,新修生产道路613公里。移动土石方5347.39万立方米,总投工1516.77万个。项目完成总投资20399.2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9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929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劳折资13570.27万元。项目区已全面超额完成建设任务。
    通过5年时间的建设,无定河项目区已建成各具特色的示范区:靖边县红墩界分项目区突出以防沙治沙为中心,充分利用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发展优质牧草地、生态林、生态农业建设;榆阳区李家沟分项目区以防治水力侵蚀为中心,大力发展人工种草、210国道绿色长廊和沟道坝系建设;横山县东山分项目区以防治水力侵蚀为中心,发展生态旅游区、机修梯田、集雨节灌及沟道坝系建设;子洲县三川口分项目区围绕水力侵蚀防治,发展葡萄园、高效农业、基本农田和沟道坝系建设;绥德县龙湾分项目区,以防治水力侵蚀为中心,进行城郊型生态观光旅游区、节提水灌溉区、沟道坝系建设等;米脂县城北分项目区,围绕水力侵蚀防治,开展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和坝系配套建设;清涧县川口分项目区,以防治水力侵蚀为中心,开展径流聚散区和红枣基地建设。项目区治理程度由23.7%增长到75%,林草覆盖度由治理前的15.6%增长到37.6%,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879元增长到2184元。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当地生态环境大为改观,群众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力的促进了项目区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陕西省水土保持局      王晓玲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