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要闻

四川省普格县水土保持生态农业成效显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来到普格农村,一条条阡陌纵横的幸福渠里水流欢畅,地边的水池里蓄积了大量的农田用水,使昔日的“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聚宝盆”;山间,林果飘香,四野泛绿,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相得益彰。
近年来,普格县水土保持工作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路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基本农田建设、植被和发展经济林果为主导,达到农、林、牧、果综合发展,生态经济日趋良性。
    由于普格地质结构松散,垂直自然的环境容量小,长期大量水土流失造成可利用土地减少,肥料养份随水东流,耕地日益瘠薄,生态环境失调,水、旱灾害频繁,以及人为的“滥垦、滥牧、滥伐”和基本建设弃土、弃渣、开矿、修路、采石、铲草皮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了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带,在这种地质地貌条件下所形成的环境和农业生产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强,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能力较差,普格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078.47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6.61%,年土壤侵蚀量高达501.75万吨。因此在以“预防为主”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治理,融开发与保护治理为一体就显得尤其重要。
普格县于1998年被立为“长治”工程重点县,县水利局根据普格县情,围绕则木河、西洛河两大水系水土流失为重点,治理坡面水系为核心,小流域水土保持为依托的综合治理工程,先后开展了“长治”工程第四期、第六期、第七期和“长治”工程大示范区建设。
    水利局局长朱成全提倡开发与治理相结合,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在治理中求发展,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发展,又以经济发展带动环境建设,是普格水土保持工作追求的目标,以彻底杜绝“一方治理,多方破坏,一家治理,多家破坏”的现象。
    “长治”工程以来,普格县水土保持办公室针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带:
     ——狠抓梯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按照“修梯田、夯基础、兴科技、促发展”的思路,极大的改善了生态环境脆弱带农业基础条件,优化了产业结构,加快了全县梯田化进程。到今年9月,坡改梯面积累计达到24422万亩。通过建成一批坡面水系工程,农田林网与道路,配套蓄水池等措施,生态农业发展较快,通过成片的栽植桑苗,规范化宽窄行种植,隔一定的间距,适当的密植桑苗,配套坡面水系既解决了桑园缺水问题,又通过桑树的固土保肥,截短坡耕地坡长,有效的防治坡面水土流失。
    ——坚持综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实施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和改善,农村经济协调发展。“长治”第四期、第六期和第七期工程累计至2005年底在环境脆弱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3.66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24422亩,水保林88272亩,经果林36731亩,种草32372亩,封禁治理104943亩,保土耕作39168亩,植物篱9582亩,作业道路12.49公里,植物护埂204.92公里,兴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蓄水池758口,排灌沟渠289.44公里,沉沙凼7484口,完成土石方743.01万方,投工399.68万个,总投资1209.16万元。
    “长治”工程已成为治理一方水土、振兴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改善一方生态的富民强县工程。
    ——预防治理并重,推动了依法防治水土流失的进程。坚持“一手抓预防监督保护、一手抓水土流失治理、预防监督和治理开发并重”的主导思想,促使环境脆弱带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走上依法防治的轨道。认真执行贯彻州政府12号令,切实落实“三权(监督权、审批权、收费权)一方案(项目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时(主体工程和水土保持方案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制度,以落实“三权”为核心,强化监督执法管理,严肃查处各类人为水土流失案件。每年坚持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强化全民水保“国策”意识,狠抓全县范围内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预防、防治等监督执法,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营造了广大干部群众关注和参与水土保持、加强水土保持的良好局面。
    ——强化水保工程,为建设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全县各级党政组织把环境脆弱带的“长治”工程作为兴一方经济的重要措施来抓,农、林、水、计划、财政、农发、扶贫、烟草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快了农村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使生态得以良性,经济得以发展。几年来,实施水保林88272亩,经果林36731亩,种草32372亩。在新农村示范点底古村满坡的黄金梨挂满枝头,大坪乡的青花椒让当地农民鼓了腰包。仅今年,以全县控灌桑园面积4600亩,投资120.05万元,解决了花山流域三个村坡面水土流失问题,缓解了当地蚕桑靠天吃饭的现状,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村民梁继兵说,自从实施“水保”工程,栽桑养蚕不仅使农业有了水源保证,桑树枝条还可供作燃料,减少了村民因燃料乱砍乱伐对植被的破坏,部份枝条可作为接穗,生态效益也不错,蚕沙又是优质的有机肥和很好的沼原料,桑树可谓全身都是宝。走进田间,记者还真实地看到,桑园内间种花生、红苕、豆类等矮杆植物。水利局的同志说:这样每亩可增加粮食75公斤,全县年增加粮食45.9万公斤,每公斤按1.2元计算,就能新增加粮食收入55.08万元,由于大面积的种植桑树还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使普格的经济发展有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可谓是双赢。
 
(普格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钮莉)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