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松华坝水库防治面源污染水土保持试点工程取得成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昆明市盘龙区团结小流域地处昆明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2005年列为全国防治面源污染水土保持试点工程。工程建设围绕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乡规民约,转变群众生产生活习惯,改善人居环境。
一、主要做法
1、以工程措施为主线,控制面源污染
一是对团结本村堰塘整治,共清除淤泥11000立方米,砌毛石挡墙980立方米,增加蓄供水,同时围绕团结堰塘开展了景观整治工作,以改善团结小流域的水环境及人居环境。二是进行团结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系统建设,项目实施采取清污分流方法,在村中新建一条污水沟收集全村人口产生的污水,污水引排至坝塘下游经处理后,中水用于农业生产灌溉及水产养殖。将村间的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总长度550m),防止泥浆及堆肥池的污水汇入沟渠,并对进村道路硬化(长度3km)。同时在团结村建设垃圾收集池,积极推动垃圾定点堆放,定时清理,减少生活垃圾污染水源,实现村组生活污水处理率90~95%以上;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率90%以上;人畜粪便收集利用率90%以上。三是分别在白龙沟和黑龙沟上游修建拦砂坝及谷坊各一座,有效控制因水土流失对水库、坝塘的影响,减少淤积。四是在黑龙水库旁修建挡土墙,防治山体滑坡造成水土流失,同时对黑龙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及清淤,改善辖区水环境;五是在白龙箐上段新建水池,并进行管网配套,解决了团结村的饮水安全问题。
2、以生物措施为突破口,调整产业结构
在生态治理区实施调整产业结构,推广无污染的农作物种植,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生活垃圾定点堆放并及时清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达标排放;对黑龙箐、白龙沟进行整治,并实施生态保护。在团结小流域开展退耕还林1000亩,植树造林50亩,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增加了水源涵养林,对蓄水保土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施盘龙区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示范工程,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雪莲果及经果林核桃的种植,项目实施后农田氮磷化肥施用量减少20~30%;坡耕地土壤、氮磷流失量减少50~60%;农田秸秆还田率达60~70%;农田农药用量减少20~30%;杜绝高毒高残留违禁农药的使用。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群众增产增收。
3、建立和完善管护长效机制
规范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管理,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水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
(1)直补机制
为促进水源保护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水源区群众增收,提高保护区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减少农药化肥对水源区的污染,平衡施肥措施的补助标准为100元/亩。为避免水源区群众乱砍乱伐,实施能源补助10元/月·人。通过对水源区高中以上(含中专、技校)在校生采取每人每年生活补助300元的措施,鼓励水源区的群众走出来,减轻水源区人口压力。积极鼓励水源区群众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对实施退耕还林工作的群众实行320元/亩·年的奖励措施。
(2)管护机制
一是为改善水源区人居环境及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专门为面源污染防治配备了保洁员及护林员(300元/月·人)。二是在进入水库的主要通道设置长期固定检查点,控制进入保护区的人员和车辆。三是认真组织,广泛宣传,同时在水源区各行政自然村建立乡规民约,促使群众自觉增强保护水源的意识。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面源污染试点工程的实施,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1、减少水土流失,增加森林覆盖率,增加水源涵养量。本项目以水土流失治理为切入点,通过对项目区内的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对改善项目环境起到积极作用。植被的增加,有助于项目区生物多样性恢复,森林能量和物质循环加快,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力提高,逐步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通过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有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
3、通过对项目区的综合治理,能有效地减少进入水体的总氮、总磷、总钾及其它污染物,促使项目区内水质的好转。
4、水土保持林和封禁治理措施的实施增加了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增大了松华坝水库的来水量,提高了昆明市的城市供水,促进了全市经济建设的发展。
5、改善项目区内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通过引导农民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或对项目区内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使农村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来源。
6、有效减轻氮、磷、钾及农药的施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对提高群众收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云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盘龙区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