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要闻

安徽省2007年水保监测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站讯 2007年,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通过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和各级监测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水土保持监测队伍建设、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面上监测工作开局良好
  根据财政部和水利部批准实施《2007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安排,安徽省歙县三阳坑小流域、歙县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监测点、霍山县江子河小流域、霍山县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被选为全国试点监测小流域和监测点。为配合该项工作的开展,省总站安排专项经费,分别建设了霍山县江子河小流域径流控制站和歙县三阳坑推移质坑槽监测设施,在监测设施建设过程中,省站水保办、基建办、网站处会同当地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土保持技术人员,多次深入现场,认真查勘,反复比选设站位置,设计人员严格按照测验规范要求,精心设计,两处监测设施已投入正常使用。
  去年8月,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派出专家,对安徽监测试点工作进行检查,检查组对该项工作的开展给予了充分肯定。11月底,安徽站已按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要求完成典型小流域监测成果整理和上报工作。目前,《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规划》已编制完成。
  (二)队伍建设初具规模
  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自挂牌以来,便采取了引进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监测队伍建设,监测总站办公室自2006年引进两名水土保持专业的研究生后,2007年又根据工作需要,引进了一名水工专业的研究生,从而使总站的专职水土保持工作人员达到6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充分利用现有10个市级水文水资源局的技术人员,通过边培训边上岗工作的方式加速队伍建设步伐,目前,全省水文系统中,已有近40人参加过水利部的培训、30余人参加过省水土保持学会组织的培训,60余人参加过有关水土保持工作,基本做到了每个市局有2-3人相对固定从事水土保持工作,有的市局还成立了相对独立的水土保持机构。
  在加强队伍建设的同时,省站不断采取各项措施,努力提高监测技术水平。首先,坚持每年一度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交流及研讨会制度。其次,自我加压,强化技术管理,对于承接的每一个开发建设水土保持监测项目,均制定了详细的监测实施方案,按规范要求规定了监测频次、监测办法和获取的监测数据。在监测项目经费管理上,采用固定利润法,规定了每个监测项目的最高赢利标准,保证以充足的经费满足监测设施的建设、先进监测仪器的购置和监测频次的要求。再次,各项目组之间加强技术交流,组织阜阳局到芜湖局进行监测现场技术交流,并在阜阳颖上水文站开展水土流失监测试验,为该区域收集水土流失监测数据。通过上述手段,省站的监测及其他水土保持技术明显提高,获得了水利部有关单位的认可。
  (三)技术服务再上新台阶
  2007年,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利用所持有的方案编制乙级资质证书和监测甲级资质证书,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继续加大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工作力度,全年累计承接了33个水土保持技术咨询项目,其中水土保持方案编制项目20个、水保监测项目13个,合同额较上年增长15%,项目涉及电力、铁路、水利、市政建设、房地产开发、建材、矿石开采、制盐和航运等行业。通过技术服务促进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数据库的建设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的征收工作。为尽快抢占市场,履行水土保持监测总站职责,该站充分利用遍布全省的农水水保机构和水文站点两套网络,对全省的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进行动态跟踪,及时掌握建设进度和项目调整情况,对开发建设项目数据库进行不断补充、完善,同时排出水土保持设施补长偿费年度征收计划,保证了省级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四)努力完成其他水保技术工作
  作为省水利厅直属的一个水土保持专业机构,安徽站积极发挥技术优势,努力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省水利厅交办的各项水土保持中心工作。
  如在预防监督工作方面,配合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长委、淮委和省水利厅,对黄塔桃林公路等协同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对10个大型开发建设项目进行督察;为保障全省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时对该站负责的全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资料库进行更新,并向有关单位提供资料。
  如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方面。组织召开了2006年度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0个水土保持项目实施方案(初步设计文件)评审及批复稿草拟工作;代表省厅前往屯溪、绩溪、石台、岳西和霍山5县(区),参加淮委组织的安徽2005年度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等。
  如在水土保持其他基础工作方面,配合省水土保持学会举办了省首期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上岗技术培训班,培训方案编制人员180多人,并完成了考核合格人员的上岗证发放工作。
  通过对水土保持工作全方位的介入,不仅提高了水土保持综合业务能力,为更好地为社会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服务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自身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陈薇报道)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