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要闻

云南省景谷县三年打造曼转河流域生态修复新亮点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景谷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半山区县,属西南诸河澜沧江流域。2004年在长江委水土保持局的支持下,批准将景谷县曼转河流域列为西南诸河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补助资金60万元。
    曼转河流域地形复杂,高差悬殊,降雨强度大。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52 km2,占项目区总面积35.96km2的12.57%,其中:轻度流失4.15 km2,占流失面积的91.74%,主要分布在疏幼林地及部分耕地、草地、荒坡地上;中度流失0.37 km2,主要分布在坡耕地、荒山荒坡上,占流失面积的8.26%。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是降雨和人为垦殖、粗放耕作及不合理的砍伐等。由于项目区水土流失程度较低,大部分区域为轻度侵蚀,人口相对稀少,且降雨充沛,光热条件较好,比较适宜开展大面积的生态修复工程。
    为进一步增强曼转河流域的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景谷县在工程建设中牢固树立以建促封、以改促封、以调促封的理念,采取农村能源、林草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流域生态修复步伐。具体措施是:1、健全制度,对全流域林地进行封山禁牧;2、对零星疏林地进行补植补种;3、对20度以上的坡耕地、轮耕地全部进行退耕还林,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速生桉、思茅松、西南桦、柑橘等;4、推广沼气池、节柴灶,加快农村能源建设。
    通过三年的工程实施,曼转河流域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各项措施正逐步发挥效益。据监测资料显示,一是项目区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明显增强,植被恢复明显增快,草本植物增多,从原来的13种增多到19种。林区植被茂盛,藤蔓、苔鲜增多,地表覆盖平均增厚0.7 cm,大大减少水土流失。人工种植树木长势良好,桉树的平均胸径达到了20cm。生物群落从低级向高级演变。二是人工措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速生桉可供造纸用,亩产值2500元,农户可得收入1700元。项目区内种植的勐班桔第二年每亩就可产生180元左右的收益,第三年每亩可达500元左右,且带动作用明显,种植户数从第一年的62户增加到现在的200多户。思茅松十年后逐步采脂,可大幅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坡改梯工程实施后,第一年种植玉米可从原来的每亩产出130公斤增加到225公斤,第二年可增加到300公斤,第三年可增加到450公斤。农村能源建设使农户每年人均减少烧柴6m3,每年人均减少烧柴支出3600元,既避免了由于农村烧柴对植被的破坏,又节约了农户购买柴火的巨大开支,实现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赢。三是通过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明显遏制了乱砍滥伐、刀耕火种的现象,人民群众的水保意识得到提高。随着项目区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不断增强,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各种自然灾害也明显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景谷县曼转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生产条件,使当地群众得到实惠。试点工程成效显著,工程建设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项目区及周边区域呈现出一派 “山青、水秀、粮丰、林茂、民富”的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同时也为云南省西南诸河流域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技术路线和成功经验。
    (云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   朱晓柯)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