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要闻

甘肃省陇南市17年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斐然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陇南市是甘肃省唯一全境属长江流域的地级市。 全市辖8县一区,195个乡(镇),3422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2.7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长江流域总面积的72%。辖区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高山、丘陵、河谷、川坝、盆地错落相间,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776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3.7%。滑坡约2万处,泥石流沟道达6480条,危害性泥石流沟道有3000多条,属全国四大泥石流重发区之一。
    为了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该市紧紧抓住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和1989年被国务院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的历史机遇,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按照“生态优先”、“预防为主”和“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山、水、田、林、路“五字”统筹,工程、生物、农耕“三大”措施综合配套,治理、开发、利用、保护并举,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以“长治”工程项目为主体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17年来,国家共投入资金2.39亿元,群众投劳2.8亿多个工日,对450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186 km2,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57.3%,累计兴修梯田346.08万亩,实现梯田化乡镇115个,梯田化村1177个。有339条长治小流域,11条省列示范小流域相继达到了部颁竣工验收标准,通过了国家和省级验收,成县、礼县和30条精品小流域被财政部、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县和示范小流域,有四个县被长上委命名为“长治工程样板县”, 创造了闻名全国的“三苦”精神,使该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改善了生态环境,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经过多年治理,项目区初步建成了多功能、深层次、全方位的综合防治体系,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通过封禁治理,促进了生态的自我修复,使生物群落得到恢复和增加,提高了流域内生态的稳定性,流域内初步呈现出山披绿、地成带、埂边林、路有荫、林成网的立体生态景观。据调查,已竣工的重点小流域水土流失强度明显降低1—2个等级,土壤侵蚀量减少60%以上;荒坡实现了林地化,坡耕地基本实现了梯田化,林草覆盖率提高了20—30%。
    二是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7年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弘扬“三苦”精神,坚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坚持大搞梯田建设,特别是列入“长治”重点防治区后,梯田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年均修地17.5万亩,其中2001年达23.08万亩,创下了历史最高。通过多年持续不断地努力,该市目前农业人均梯田达到1.4亩。依托这一基础,通过大力实施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加上科技措施和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初步扭转了大起大落的局面,出现了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山地梯田出现了“双千田”、“多千田”、“万元田”。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历史性地解决了口粮问题,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2007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8.995亿kg,比1991年翻了近一番,农民人均产粮326kg,比1991年增长了近一半。
    三是拓宽了生产领域,带动了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治理区以水土保持项目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拓宽生产领域,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大力发展以经果林为主的特色产业,区域特色日趋明显,尤其是通过梯田建设,不仅带动了路水林等诸多措施的组装配套,为实施高标准的经济林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地埂”和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川坝河谷地区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地埂经济实现了跳跃式发展。治理区以花椒、苹果、银杏、核桃、杜仲、板栗、茶叶、油橄榄、桑树等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基地已经形成,成为农民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特色产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由2006年的48.7%提高到2007年的50.2%。
    四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步伐。在长治工程建设中,项目区立足于夯实农业基础,着眼于加快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依托长治工程建设,打造陇南品牌,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路子。目前,项目区已形成了农林牧多业协调发展的特色农业新格局,建成了一县或数县一品、一条流域或数条流域一品的特色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显著上升,结构调整的效益正在显现出来,这些基地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绝大多数农户依靠水保项目建设,逐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同时带动了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劳务输出业的发展。据统计,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500户,带动了近10万农户受益。2007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30.9亿元,是1991年的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元,是1991年的4倍。
    (陇南市水保局郭郁)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