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08年度水土保持工作大事回眸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8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关键的一年,也是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迎来大发展的一年。回顾全年工作,陕西省水保工作呈现以下亮点:
1.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全面完成
以国家重点工程为突破口,采取扎实措施,全面完成200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截止目前,全省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88.9平方公里,占年度计划任务的116.2%。其中:建设基本农田46615.76公顷,营造水保林205312.67公顷,经济林82050.24公顷,种草116172.1公顷,实施封禁治理面积188738.77公顷,兴修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5271处,移动土、石方33937.29万方。
2.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了《关于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的通知》,进一步促进了工作。组织查处了卡房水电站等6个水土保持典型违法案件;组织验收了靖西二线输气管道等10个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加强了新建项目水保方案审批工作,全省共编报、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报告书(表)约1246个,其中省上审批了76个。狠抓水土流失补偿费征,省级共依法征收水土流失补偿费580万元。监督执法专项行动以来,基本建立了开发建设项目数据库,立案查处违反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案件365件,其中上报建议水利部查处的典型违法案件2件。全省市级以上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由85%提高到了94%,开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率由90%提高到98%,竣工项目验收率由30%提高到近50%。
3.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与建立取得重大突破
今年11月4日,省政府正式印发了《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从200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出台后,省水保局又迅速会同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省地税局起草了实施细则。《办法》的出台,标志着陕西省能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机制的初步建立,在全国尚属首创。与此同时,陕西省还加快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与建立工作。4月,在汉中召开了研讨会,就尽快建立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及初步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讨。 6月,组织开展了初步研究成果总结讨论会,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完善的修改意见。10月份完成了全部研究任务,成果包含5个专题和1个总报告。
4.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有效
编制完成了国家“八大片”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4市13个县的13个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典型小流域初步设计,并编制完成了56条小流域的初设工作和33条小流域初步设计的审查批复;组织宝鸡、汉中、安康、商洛市的16个县开展新一期“长治”工程的前期工作,完成16个项目区可研的编制及审查立项;秦岭北麓生态修复项目组织完成了长安、蓝田、眉县等一批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淤地坝项目可研工作,初步设计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完成了黄河、长江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修编工作,基本完成了渭河、汉丹江重点支流规划总体修编工作;黄河沿岸多沙粗沙区、“两河两川”(窟野河、秃尾河、孤山川、黄甫川)重点流域治理工程的前期工作也在进行之中;根据国家拉动内需,加大水保建设投资力度的形势,按照水利部的安排,对陕西省近期(2009—2011年)30个亿水保项目前期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5.水保监理监测工作不断加强
全省监测网络二期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地形图测量、水文资料收集和监测点设计、技术审查等工作,为二期工程正式实施做好了准备;全面启动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编制完成《陕西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并已通过了专家的技术审查,全面开展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第二次水土保持公报前期工作有序展开。主要完成了工作大纲和技术路线的研究与讨论修改、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工作;积极开展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监理工作,目前各项工作已步入正轨。
6.宣传与科技创新不断深入
全年共开展大型宣传活动6次,在省以上电视台、《新闻联播》相关报道6次;在省以上广播电台报道10次;在地方电视台报道250次;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新闻、报道38篇,网络宣传210多条。
科技创新方面,积极进行水保生态建设的基础性研究,狠抓了泥浆泵筑坝技术试验研究、预制件修筑梯田技术示范与推广研究等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