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要闻

北京市2008年度大事回眸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1. 源头治污,保护首都水源,建设26条生态清洁小流域
 
    坚持污水、垃圾、厕所、环境、河道5同步治理,采取21项措施,源头治污,保护首都水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0平方公里,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26条,完成60个村污水治理。截至2008年底,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76条,治理面积1017平方公里。全市496个村实现整村治污,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2.2万吨。
 
    2. 加强监督管理,保护首都水土资源
 
    审批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82个,涉及水土保持投资2亿元,其中新增水土保持投资8600万元,涉及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41平方公里,减少人为水土流失12万吨。截至2008年底,全市各类建设项目累计落实水土保持投资27亿元,其中新增水土保持投资8亿元,涉及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300平方公里,减少人为水土流失量120万吨。
 
    3. 加强监测,评估治理效果
 
    全市11个坡面径流场、163个坡面径流小区和14个沟道控制站,开展水质、土壤流失量、土壤含水量、径流、泥沙、降雨等指标监测,取得1.5万条数据。继续对2006年至2008年所建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水质水量进行监测评价,已取得各类监测数据624条。监测表明,生态清洁小流域COD、BOD、TP等主要指标均达到国家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以上。
 
    4. 启动《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2009年-2011年)》
 
    2008年12月,北京市水务局印发《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2009年-2011年)》,规划将利用3年时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60平方公里,建设183条生态清洁小流域。
 
    5. 拓宽思路,深化理念,5同步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
 
    在东南郊水网建设中,在妫水河、大清河、北运河等流域综合治理中,坚持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污水、垃圾、环境、河道、厕所5同步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理念和做法从山区走向平原、从小流域走向大流域。
 
    6.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市委书记到山区调研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同志到平谷区调研时指出:“保护好生态环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全力推进农民增收,努力实现京郊农村可持续发展。”
 
    7. 水利部领导充分肯定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工作
     鄂竟平副部长在全国水土保持工作议会上充分肯定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工作,指出“北京市进一步完善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思路、措施,走出一条保护水源的新路子”。
 
    8.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李津成同志在水利部水保司刘震司长陪同下视察北京水源保护工作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李津成同志在水利部水保司刘震司长陪同下视察北京水源保护工作。李津成副主任对北京市水源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是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功能定位,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既是新的理念,又是新的技术体系的体现,保护了水源,服务了新农村建设,非常有特色;二是循环用水是一大创造,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三是扩大了水务工作领域,通过综合统筹管好水务,实现了科学发展。北京水源保护的做法和经验,对丹江口水库上游的水源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9. 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到山区调研
 
    北京市市长郭金龙调研门头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指出:“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努力实现生态涵养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10. 北京市发布生态清洁小流域地方标准
 
    2008年5月1日,《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DB11/T 548 — 2008)地方标准正式实施,规范小流域调查与评价、规划、治理、监测和验收。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体系基本形成。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地方标准。
 
     11. 北京市政府组织召开纪念《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17周年暨监督执法专项行动座谈会
 
    北京市政府组织市政府法制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委、市建委、市市政管委、市交通委、市农委、市环保局、市园林绿化局、市水务局等13个委办局联合召开“纪念《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十七周年暨监督执法专项行动座谈会”。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副司长佟伟力、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安钢出席会议并讲话。会后,北京市水务局、发改委、环保局就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达成了一致意见。2009年已联合发文,要求全市公路、水利、电力、房地产等涉及土石方挖填的项目,落实水土保持方案,防治人为水土流失。
 
    12. 规范六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制定技术导则
 
    完成公路、房地产、电力、水利、采矿、土地整理等6类行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导则。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6项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36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防治指标,从源头严格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13. 加强监督管理,保护首都水土资源,完成监督执法专项行动
 
    落实水利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查处2起水土保持违法案件;普查、核查开发建设项目459个;现场检查开发建设项目315次;下发整改通知书110份;对131个开发建设项目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监测、监理工作进行了监督检查。
 
    14. 开展开发建设项目试验示范监测
 
     已建成36个监测小区,对32种边坡防护措施进行监测及展示,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防治及效果评估提供依据。共监测到36个小区14次产流后3024条降雨、径流和泥沙等数据。
 
    15. 编制《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管理手册》
 
    该手册图文并茂的为农民兄弟讲解了水土保持基本情况、法律法规常识、如何参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安全避险常识等内容,对提高农民参与建设、管理、保护水土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夯实了基础。
 
    16. 启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建设40条生态清洁小流域。2008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平方公里,建设6条生态清洁小流域。
 
    17. 北京市土壤侵蚀模型及应用研究课题通过专家鉴定
 
    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密云水库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研究及工程示范”子课题“北京市土壤侵蚀模型及应用研究”通过了市科委组织的验收。
    模型的建立使得北京市第一次拥有了适合本地区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该项成果为北京市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效益的动态监测、评价、预报提供了科学的手段与方法,为流域管理、水土保持和土地利用规划、减少非点源污染等提供技术支撑。对于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而言,该成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8.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课题通过专家验收
 
    北台上水库雁栖河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项目通过了市水务局组织的验收。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在山区中小流域建立流域水文、水动力和水质综合模型、入河负荷量确定方法及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计算模式等方面有所创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为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手段和决策参考,并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其它中小流域水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中具有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19. 建设民生水保示范工程
 
     落实水利部“民生水保”精神,实现农民零距离参与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建设,把好“前期关、实施关、验收关”,做好“水保、产业、管理”三项工作,实现“保护水源,改善环境”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建立农民参与管理的长效机制”三个目标,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项目管理水平,实现“产权、管理权、使用权”分开,形成工程建设的普惠制,通过工程建设提高农民幸福指数,选择在门头沟区韭园、延庆下阪泉和大泥河小流域开展农民参与式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
 
    20. 北京市3处生产建设项目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北京金隅凤山温泉度假村工程、清河综合整治工程、水担公路(水闸桥~担礼段)改建工程被水利部评为2008年“全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21. “北京市构筑水源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体系研究”荣获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
 
    22. “北京市土壤侵蚀模型及应用研究”荣获北京市水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23. 各方考察学习北京市水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经验
 
    来自国家南水北调办公室、深圳、天津、南京、贵州、云南、新疆、南京、保定、烟台、浙江、广州、丹江口水库上游水源保护培训班等14个省市及美国国家土壤侵蚀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SI项目专家会及气候变化研讨会专家等水利水保专家300余人次,考察了北京市水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
 
    24.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质、水量监测表明水质良好
 
     已连续3年对生态清洁小流域水质、水量进行监测,定量评价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效益。水质水量监测结果表明: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比未治理的小流域平均削减总氮38%、总磷22%、COD18%,小流域出口水质达到地表水水质三类以上。
 
(北京市水务局供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