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泉县水保局:打造榆树林子镇水土保持生态大示范区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进入榆树林子镇水土保持治理区,映入眼帘的是满山遍野仿佛披上了绿色的外衣,山上林草茂盛,修筑在沟道内的一座座石谷坊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顺大凌河择势而建的万米河坝内,一排排护坝护岸杨树吐绿纳新,山坡上一座座宽大的白色塑料日光大棚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绿色的蔬菜沐浴着和暖的阳光泛青欲滴,一个个喷灌头向四面八方喷洒着水雾,一块块地膜覆盖的试验田生机盎然,田地里的农作物长势旺盛。远处的山坡上到处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小鸟愉快地飞来飞去,好一派鸟语花香、幽静舒适的田园风光。这就是近年来平泉县水保局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狠抓生态环境建设显示出的勃勃生机。
多年来,平泉县水保局始终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县域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同时,更加着眼区域经济增长,注重培植主导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环境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打造出生态产业一条龙的大示范区。
多年来,平泉县水保局始终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县域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同时,更加着眼区域经济增长,注重培植主导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环境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打造出生态产业一条龙的大示范区。
工程规模大:
自2000年以来,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平泉县水保局按照山、水、林、田、路综合防治体系,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在榆树林子镇实施了整地造林、沟道治理、生态修复等一条川综合治理的生态大示范区工程。项目区规划7条小流域,涉及 18个行政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426平方公里。累计人工造水保林46249亩,栽果树2914亩,封山育林21397亩;整修梯田3706亩;修建沟头防护 1000米;闸谷坊750道,护坝 16000米;修作业路 4000米;实施水源工程80处,节水灌溉工程163处。工程投资1394.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60.986万元,总用工89.91万个。
工程效益高:
榆树林子镇水保工程区规模大、见效快。目前,流域内林草覆盖率由32.8%提高到52.2%,流域内沙土面积大幅度减少,林草植被迅速恢复,水土流失和风沙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所有的“馒头山”、“光头山”全部披上了绿装,沟膛内闸上谷坊坝,控制了洪水,创建了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另外,随着森林覆盖率的提高,野兔、山鸡等野生动物明显增多,气候环境得到有效的调节,各种植物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流域内山青水秀,林茂粮丰果菜香,一派和谐宜人景色。
尤其是水源、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动了该镇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榆树林子镇不仅平泉县大凌河创汇果品基地,而且还是平泉县设施菜产业基地。平泉县水保局在加大荒山、沟道治理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做大做强“节水”这篇文章,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大力实施水源和节水灌溉工程,培育和发展设施菜产业和优质果园。为了激活果品产业,平泉县水保局抓住京津风沙源治理有力契机,首先在该镇嘎海沟、敖牛沟、南台子、付家店、喇嘛店5个果品重点村建水源工程23处,实施节水灌溉工程72处。在工程建设上增加了科技含量,引进了风能提水,解决了缺水制约果品发展的“瓶颈”问题。充足的水源有效地提高了果园的产量和果品的质量。接着又在56个设施菜园区推广了节水滴灌工程,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由于有水保驾,目前,该镇设施菜大棚总数达到3505个,面积突破1.2万亩,户均1.38亩,棚年增效益500元。该镇建设了以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为主题,以水为纽带,以设施菜、林果为主导产业,养殖加工为补充,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区域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同时为食用菌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按照全县“一主两翼”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在荒山治理上营造以分蘖能力强的刺槐林为主(刺槐是食用菌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以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七年来为该镇增加食用菌原料刺槐林2.4万亩,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目前,该镇食用菌总量稳定在400万盘袋,解决500口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2000元。
工程做法好:
榆树林子镇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主要是按照“摆布新工程,衔接老工程,连结主产业”的思路和 "山上植树种草保水土、坡地退耕还林调结构、沿路设施农业增效益、河川速生杨树护堤岸、远山围栏封禁育林草、庭院特色菌畜增收入、基地龙头衔接一体化、工程产业双赢互促进"的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模式,确定工程布局,打造大规模生态示范区。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制定项目实施规划,根据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一条川治理,分年度安排治理进度,制定各阶段工程实施方案,将工程项目和数量落实到地块上,坚持治山与治坡、治川相结合,立体开发,梯次布局,坚持工程、生物、农耕措施相结合,坚持拦沙蓄水工程、水源工程与节水灌溉工程相结合,在生物措施布局上,坚持乔、灌、果相结合。坚持“山上植树封育保水土,山腰退耕还林调结构,山脚节水灌溉增效益,沟膛闸沟筑坝护堤岸”的治理模式,打造精品工程。
二是构筑三道防线,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榆树林子镇内土壤瘠薄、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同时,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困难。平泉县水保局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契机,重点组织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构筑三道防线。生态修复防线主要是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载体,在远山及人烟稀少地区,落实封山育林政策,禁止人为开垦、放牧等生产活动,减少人为活动和人为干扰,发挥植被特别是灌草植被的生态功能,实现自然保水。生态治理防线采取扩建水源涵养林、封禁等措施;实施坡改梯工程,在新建的梯田上建起了蔬菜大棚,变过去的“三跑田”为高产田;河流两岸营造护岸林及护岸工程,沟道营造水保林、建谷坊。生态保护防线以河道两侧为重点,封河育草、建设沟道水系保护。通过适当的生物工程措施,有效发挥灌木和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功能,达到了维系河道周边生态系统,控制侵蚀、改善水质、美化环境的效果。
三是集中治理,综合开发。在治理中紧紧把握实现治理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战略,坚持三个“不放松”。一是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整体布局不放松。采取坡面竹节壕、鱼鳞坑整地造林,拦截地表径流,沟道闸谷坊蓄水拦沙,河川筑坝护村护地的梯次布局,达到了“小雨不下山,大雨缓出川”的治理效果。二是坚持集中治理、综合治理开发的治理模式不放松。该工程区集中连片治理两千亩以上工程五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426平方公里,累计人工造水保林46249亩,栽果树2914亩,封山育林21397亩;整修梯田3706亩;修建沟头防护 1000米;闸谷坊750道,护坝 16000米;修作业路 4000米;实施水源工程80处,节水灌溉工程163处。工程标准高、规模大。三是坚持工程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不放松。利用水源与节灌工程,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设施菜、食用菌、果园等特色农业,改善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做到治山、治水、植树一步到位,绿化、美化、致富同步进行,做到治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
四是发展特色农业,促进流域产业结构。项目的实施,为流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经济活力。该工程将京津风沙源治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水源与节灌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仅改善了流域内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为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开发支柱产业奠定了基础。建设了以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为主题,以水为纽带,以设施菜、林果为主导产业、养殖加工为补充,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区域产业结构。他们改变单一种植小麦玉米模式,而是以水定位,以水谋发展,以经济为中心,发展产业经济。全流域近年实施水源工程23处,节水工程49处,建设蔬菜大棚200个,冷棚100个,果树配套20处,人均纯收入0.4万元。项目的实施,不仅使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业抗旱能力显著提高,培育了主导产业,加快了群众致富步伐,而且带来了社会、经济、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进步和发展。
张 庆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局
徐海霞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