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采访纪实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定西日报:碧水青天会有时
——时间:
本报记者 陈玥旻
这里,曾经“苦瘠甲于天下”;这里曾以苦干实干闻名远近。
这里,曾经媳妇们用铲来的草皮子、晒干的麦柴烧火做饭;如今,沼气炉子已是家家必备的“家电”。
这里,曾经农民靠“二牛抬杠”种植跑水、跑土、跑肥的坡耕地“三跑田”;如今,当你走进退耕还林区,你会惊讶地发现,往日不爱长庄稼的山梁坡地,如今百草丰茂,鸟鸣啁啾,一株株沙棘,一根根柠条,正沐浴着阳光,突出嫩嫩的新芽……这里的人们正依托水土保持成果带动种植结构调整,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国内《人民日报》等8家主流媒体提供的采访素材介绍中这样认为:
“甘肃定西依托水土保持治理成果走出经济发展之路。定西市安定区坚持“水保立区”战略,持之以恒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走出了一条以水定业、恢复植被、修梯田、集雨水、兴科技、调结构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一时间,甘肃定西的发展吸引了众多媒体的争相关注,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国内知名主流媒体。
蜕变:梯田改造“绿了青山富了农”
“日子过得红火嘞!”这是定西市安定区符家川镇红庄村农民陈生荣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对于陈生荣来说,家中的23亩梯田可是他家最宝贵的财富。“这些梯田一半多种马铃薯,一年能产四五万斤鲜薯,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陈生荣高兴地告诉记者,没有梯田建设,就没有他的幸福生活。
陈生荣过去种的都是小麦,因为缺水,收成总是难以保证。今年,看到周围的乡亲们都种上了耐旱的土豆,政府还补贴地膜,陈生荣也动了心。可当初村里统计时自己没报计划,地膜补贴能拿到手吗?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一场雨刚过,地里墒情正好,看到别家正张罗着铺地膜保墒呢,老陈瞅着土地犯起了难,真后悔当初没报计划。不料第二天,村干部就把地膜补贴送到了他家。
好事一桩连一桩,老陈今年想买台微耕机,这样自己用着方便还能帮衬一下亲戚。听说有“家电下乡”活动,老陈报着试试看的心态进了城,没想到4000多元的农机政府给补贴了1000多元。
更让老陈没想到的是,农技部门的技术人员还把土豆良种送到了他的地头,从拌药、下种到如何进行田间管理讲得清清楚楚。
陈生荣扳着手指头算起了账,“现在水不出沟,土不出洼,只要下点雨就能保住,都是好地。我家总共23亩梯田,有3亩种的是苜蓿草,用来养羊。去年,马铃薯收入1万多元,卖羊挣了1500元,娃娃出去打工又挣回来1万多元。”
梯田改造“绿了青山富了农”,老陈在过上好日子的同时,又为我们说起了他的高兴事儿,“如今孩子上学不用钱、有病住院不犯难、种地不收税费还补钱!好日子全让咱给赶上了!”近年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两免一补”、退耕还林补助、农资综合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他家全部享受。
思变:30年治理“愚公移山矢志不渝”
如今处处绿意、经济富裕的红庄村,几十年前却是严重缺水、村民年平均收入不到百元的贫困村。
穷则思变。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1983年我市的安定、通渭、陇西、临洮四县区被列入国务院“三西”建设重点治理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立足市情,全面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从全局的、政治的、战略的高度,真正确立了水土保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为了改变落后面貌,我市擎起“三苦精神”的大旗,开始以修梯田为主体,配以淤地坝、造林等措施,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求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
因思而变,经过30多年的治理,我市已累计修建梯田500万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800多平方公里,建成151座淤地坝。据测算,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变则通,30年治理成效显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使定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昔日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粮食生产得以快速增长,在进入21世纪时,定西人解决了温饱。统计数据显示,解放初期,定西市粮食总产仅2.73亿公斤,2008年增长到9.
善变:循“市”而动 特色产业大发展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怎样从中获取最大的收益?”成为摆在历任负责人案前的一项难题。
“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技规律”,水土保持被列入农村经济管理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全面推行目标管理。以梯田建设为主体,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运用防治技术,对位配置各类措施,山、水、田、林、路合理配套,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通过大搞水土保持、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成为定西乃至全省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和全国水土保持战线的一面旗帜,得到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循“市”而动。在经过对市场准确分析和定位后,马铃薯、中药材、劳务、畜草等成为我市的主导特色农业产业。
马铃薯产业蓬勃兴起,目前已成为我市最大的产业,定西也随之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种植基地之一。2008年,我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50多万亩,总产量达530万吨,其中梯田种植面积占60%以上。这里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薯都”。
中药材产业方兴未艾,2008年,定西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万多亩,总产量达15万多吨,其中梯田种植面积占40%以上。目前定西市的中药材在全国市场上占有份额已超过20%,已建成的文峰、首阳两个大型专业市场,成为目前西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
随着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农村大量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得以解放出来,通过技能培训和组织输出,“长了见识、挣回了票子”。2008年,全市培训输转劳力55.59万人,创劳务收入33.82亿元。劳务输出已成为定西解决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
30年前,这里的媳妇们靠铲草皮、晒麦草做饭、添炕取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活愈发贫困。近年来,依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定西畜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2008年,定西市牧草种植面积达54万亩,建成养殖小区45个、草畜转化示范村40个,逐步形成了种草养畜和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
这是定西市依托水土保持带动种植结构调整,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所取得的初步成效,也是定西人民战天斗地、建设绿色家园的有力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