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要闻

福建建宁县特色水保 黄花梨种植产业走向生态化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福建建宁县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名优果品等有利资源,打造精品示范区,将千亩顺坡种植的黄花梨改造成高标准的水平梯田,配以高质量节水灌溉设施,将治理与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果品采摘、生态旅游有机结合,使水保项目融入到全县经济发展的大盘子中。一是果山水土保持能力全面提升。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实施坡改梯工程4800亩,通过实施以坡改梯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配套蓄水池、排洪沟、道路以及种草等工程,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果园林草覆盖率,控制了水土流失,形成了“山上林、山中果、坡变梯、埂种草、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小流域综合防治新格局,既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又维护了农民利益。二是群众从水土保持中得到了实惠。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在小流域项目治理建设的同时,全县积极推广果园“果—草—牧—沼—菌”的水土保持生态果园建设模式,如引进台资企业在项目区建立台湾黄花菜种植基地,带动项目区农户在果园的梯壁和外埂套种黄花菜,亩产可收鲜黄花菜50公斤,增收800元。治理前,项目区内果园平均亩产仅有350公斤;治理后,平均亩产达到650公斤以上,最高的达到1000多公斤。同时,优果率明显提高,治理区黄花梨优质果率由原来的55.6%提高到80%以上,且色泽、果型更佳,价格由1.4元/公斤提高到2.4元/公斤,效益大幅提升。三是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全面推广。建宁县在项目建设中,采取了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强有力的跟班作业措施,建成了一片片台有埂、管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黄花梨基地,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为项目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产条件,基本实现了“水浇管网化、耕作机械化、坡地台地化、区域生态化”的黄花梨果山建设模式,推动了全县果山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健康发展。通过项目示范,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周边60户果农主动在果山内开好内沟外埂,新建蓄水池、排水沟等水保基本措施。群众的思想从过去的“要我治”转变成“我要治”,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全县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事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福建省水保处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