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2015年度生态监测项目土壤侵蚀遥感监测报告通过评审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16年12月10日,青海省水保局在西宁市组织召开“2015年度青海祁连山土壤侵蚀遥感监测报告”审查会,会议邀请了青海省环保厅、青海省气象局、青海省草原总站、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听取了报告编制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的汇报,审阅了资料,通过质疑、答辩、讨论后认为,青海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工程2015年度生态监测项目土壤侵蚀遥感监测采用CSLE土壤水蚀模型、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中推荐的风力侵蚀模型及冻融侵蚀分级赋权重评价模型等方法,结合地面核查,对项目区2015年度土壤侵蚀类型、强度、面积等进行定量遥感解译,技术规范,数据详实,完成了规定的各项研究内容,监测结果可为当地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为今后在祁连山和其他类似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监测提供了参考方法,同意该报告通过技术评审。
《青海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于2012年12月28日印发实施。该项目实施期限为9年,总投资为34.68亿元,建设内容包括林地保护和建设、草地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水土保持、冰川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支撑和科技支撑项目等7个方面。祁连山生态监测项目列在《规划》的科技支撑项目中,总投资为2717万元,于2015年开始实施,项目区域包括德令哈市、大柴旦行委、天峻县三个县(市、行委)的部分地区,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两县的全部和刚察县的部分地区,西宁市大通县、省属大通牛场、海东市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互助土族自治县三个县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1个县(市、场、行委)的60个乡(镇),总面积6.3万km2。
监测结果显示,水力侵蚀强度在200t/km2以下的地区所占面积最大,约占总面积的64%;风蚀侵蚀主要以微度侵蚀(<200t/km2)为主,而风蚀强度在200 t/km2以上的地区仅出现在大柴旦、德令哈和天峻;冻融侵蚀以二级侵蚀为主,约占总面积的23%,其次为三级和五级,分别占总面积的21%和19%,一级侵蚀的分布面积最少,仅占总面积的5%,非冻融区面积约占15%。
青海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 伊峰供稿
与会专家听取了报告编制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的汇报,审阅了资料,通过质疑、答辩、讨论后认为,青海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工程2015年度生态监测项目土壤侵蚀遥感监测采用CSLE土壤水蚀模型、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中推荐的风力侵蚀模型及冻融侵蚀分级赋权重评价模型等方法,结合地面核查,对项目区2015年度土壤侵蚀类型、强度、面积等进行定量遥感解译,技术规范,数据详实,完成了规定的各项研究内容,监测结果可为当地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为今后在祁连山和其他类似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监测提供了参考方法,同意该报告通过技术评审。
《青海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于2012年12月28日印发实施。该项目实施期限为9年,总投资为34.68亿元,建设内容包括林地保护和建设、草地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水土保持、冰川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支撑和科技支撑项目等7个方面。祁连山生态监测项目列在《规划》的科技支撑项目中,总投资为2717万元,于2015年开始实施,项目区域包括德令哈市、大柴旦行委、天峻县三个县(市、行委)的部分地区,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两县的全部和刚察县的部分地区,西宁市大通县、省属大通牛场、海东市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互助土族自治县三个县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1个县(市、场、行委)的60个乡(镇),总面积6.3万km2。
监测结果显示,水力侵蚀强度在200t/km2以下的地区所占面积最大,约占总面积的64%;风蚀侵蚀主要以微度侵蚀(<200t/km2)为主,而风蚀强度在200 t/km2以上的地区仅出现在大柴旦、德令哈和天峻;冻融侵蚀以二级侵蚀为主,约占总面积的23%,其次为三级和五级,分别占总面积的21%和19%,一级侵蚀的分布面积最少,仅占总面积的5%,非冻融区面积约占15%。
青海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 伊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