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开化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通过水利部评审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16年10月27日,浙江省开化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水利部组织的专家评审。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省水利厅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了评审,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衢州市水利局,开化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和代表参加了会议。
开化地处浙江省最西部,钱塘江源头,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县域总面积2236平方公里,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低山占土地面积的62%,坡度小于6度的平原和缓丘仅占11%。水域面积45.101平方公里,辖8镇6乡、255个行政村,总人口35.99万。多年平均降雨量1908.2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全年的4至7月份,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以上。全县土地总面积2230.77km2,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作用,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积为440.81平方公里。为改善水土流失现状,开化县通过不断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着力加大水土保持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5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较1998年减少231.22平方公里,年增加蓄水能力403.80万立方米,年减少土壤侵蚀量27.25万吨,增加园地面积14373公顷,增加林地面积172036公顷,减少荒草地面积3842公顷。2015年全县出境水水质Ⅰ类水质占9.8%、Ⅱ类水质占88.5%、Ⅲ类水质仅占1.7%,远优于省控目标,饮用水源达标率 100%。有效保护了开化县的青山绿水,为推动钱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环境保障。
一、加强领导,抓长效机制建设。1999年成立开化县水土保持委员会,2012年成立县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作为年度绩效考核重要指标,先后编制了《开化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报告(2006-2020年)》、《钱江源头(开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钱塘江源头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等系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水保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将水土保持方案的报批作为生产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土地审批和立项审批核准的前置条件。通过开展水土保持专项执法、联合执法检查,全县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验收率达100%。
二、整合资源,抓多元投入建设。多年来,开化县坚持“水保为社会,社会办水保”的原则,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统筹施策”的多元投入机制。完善水土流失治理补助、农村环境整治奖励、扶贫开发贴息及生态补偿、矿区恢复治理保证金等投入保障机制,落实“谁治理,谁受益”等政策,整合职能部门水土流失治理及相关生态建设的项目、资金。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和个人以投资、捐资、承包治理“四荒”等方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
三、因地制宜,抓特色治理建设。一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植被的不同演替阶段,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以径流调控和坡改梯工程为主要措施的农业生态园建设,主要采取修建和维修加固标准水平梯田,依山就势布设坡面小型拦、排、蓄水工程,增加园区林草覆盖等措施。对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采取修建反坡台地和截排水工程,推行农林复合耕作,建植生物埂、植物篱带等措施。二是形式多样。结合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完善水土保持措施:拦沙坝兼作蓄水功能,解决农村生活用水问题等;坡耕地改造以调整坡面水系为主,避免上坡径流直冲地头造成水土流失;何田水保项目利用水保配套设施,发展高山蔬菜;村头水保项目结合蓄水塘池发展畜禽立体养殖。齐溪镇利用坡面水系治理解决茶园灌溉问题,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效果,也提高了茶园的产量和茶叶的品质。水土保持建设既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又达到了防治水土流失之目的。三是科技推广。依靠科技进步,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和效益。全县先后开展了钱江源生态建设、生态茶园建设措施、矿区迹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水土保持小流域建设等水土保持科技试验研究与推广,在水土保持示范推广中取得良好成效。
与会专家和代表实地考察了开化县金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下淤村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工程等水土保持治理现场;观看了创建工作专题片,听取了开化县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治理工程的工作汇报。专家组认为开化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学规划、措施得力、效益显著,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将水土保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责任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广泛参与的水土流失防治机制,坚持统筹规划,注重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并重,经过长期持续的治理,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8%,土壤侵蚀量减少45%,治理坡耕地达70%,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90%,治理度80%以上的小流域面积占区域内应治理小流域总面积的85%。生产建设项目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验收率符合相关指标要求。
专家组认为:开化县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机制完善、基础工作扎实,防治模式科学,建设成效显著,示范作用明显,达到了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评定标准,同意通过评审。
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供稿
开化地处浙江省最西部,钱塘江源头,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县域总面积2236平方公里,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低山占土地面积的62%,坡度小于6度的平原和缓丘仅占11%。水域面积45.101平方公里,辖8镇6乡、255个行政村,总人口35.99万。多年平均降雨量1908.2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全年的4至7月份,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以上。全县土地总面积2230.77km2,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作用,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积为440.81平方公里。为改善水土流失现状,开化县通过不断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着力加大水土保持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5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较1998年减少231.22平方公里,年增加蓄水能力403.80万立方米,年减少土壤侵蚀量27.25万吨,增加园地面积14373公顷,增加林地面积172036公顷,减少荒草地面积3842公顷。2015年全县出境水水质Ⅰ类水质占9.8%、Ⅱ类水质占88.5%、Ⅲ类水质仅占1.7%,远优于省控目标,饮用水源达标率 100%。有效保护了开化县的青山绿水,为推动钱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环境保障。
一、加强领导,抓长效机制建设。1999年成立开化县水土保持委员会,2012年成立县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作为年度绩效考核重要指标,先后编制了《开化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报告(2006-2020年)》、《钱江源头(开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钱塘江源头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开化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等系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水保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将水土保持方案的报批作为生产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土地审批和立项审批核准的前置条件。通过开展水土保持专项执法、联合执法检查,全县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验收率达100%。
二、整合资源,抓多元投入建设。多年来,开化县坚持“水保为社会,社会办水保”的原则,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统筹施策”的多元投入机制。完善水土流失治理补助、农村环境整治奖励、扶贫开发贴息及生态补偿、矿区恢复治理保证金等投入保障机制,落实“谁治理,谁受益”等政策,整合职能部门水土流失治理及相关生态建设的项目、资金。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和个人以投资、捐资、承包治理“四荒”等方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
三、因地制宜,抓特色治理建设。一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植被的不同演替阶段,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以径流调控和坡改梯工程为主要措施的农业生态园建设,主要采取修建和维修加固标准水平梯田,依山就势布设坡面小型拦、排、蓄水工程,增加园区林草覆盖等措施。对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采取修建反坡台地和截排水工程,推行农林复合耕作,建植生物埂、植物篱带等措施。二是形式多样。结合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完善水土保持措施:拦沙坝兼作蓄水功能,解决农村生活用水问题等;坡耕地改造以调整坡面水系为主,避免上坡径流直冲地头造成水土流失;何田水保项目利用水保配套设施,发展高山蔬菜;村头水保项目结合蓄水塘池发展畜禽立体养殖。齐溪镇利用坡面水系治理解决茶园灌溉问题,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效果,也提高了茶园的产量和茶叶的品质。水土保持建设既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又达到了防治水土流失之目的。三是科技推广。依靠科技进步,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和效益。全县先后开展了钱江源生态建设、生态茶园建设措施、矿区迹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水土保持小流域建设等水土保持科技试验研究与推广,在水土保持示范推广中取得良好成效。
与会专家和代表实地考察了开化县金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下淤村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工程等水土保持治理现场;观看了创建工作专题片,听取了开化县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治理工程的工作汇报。专家组认为开化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学规划、措施得力、效益显著,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将水土保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责任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广泛参与的水土流失防治机制,坚持统筹规划,注重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并重,经过长期持续的治理,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8%,土壤侵蚀量减少45%,治理坡耕地达70%,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90%,治理度80%以上的小流域面积占区域内应治理小流域总面积的85%。生产建设项目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验收率符合相关指标要求。
专家组认为:开化县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机制完善、基础工作扎实,防治模式科学,建设成效显著,示范作用明显,达到了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评定标准,同意通过评审。
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供稿
绿海行舟
绿色开化
芹江风光
芹江风情
长虹生态茶园
长虹乡高田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