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宁静致远 都和民安——江西宁都县水土保持纪实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经历过“五次围剿”的江西省宁都县,又走上了绿色生态之路。曾经的天灾人祸,让“幽宁之都”留下了面积183万亩占全县近50%的山地水土流失,梅江淤塞,翠峰不翠,百姓赤贫,从而频频发出“迁都”预警。新中国成立后,宁都县50年如一日,潜心奋力治理水土流失,县委县政府终于自豪地把“宁静致远,都和民安”的赞美和目标推向了大街小巷、城镇乡村、绿水青山。
治理山河 奠基支柱产业
“第一卖黄金,第二卖脐橙。”
宁都县水土保持局局长李高峰这样介绍这句民谚的含义:脐橙是宁都县第二黄金。正常情况下,脐橙平均亩产5 000斤,高产的能达9 000斤,市价每斤3到4元,一亩脐橙收入1.5万到3.6万元。这让太多的人发了财,堪称一亩橙园家不贫。
据悉,宁都县脐橙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24个乡镇有18个搞开发脐橙产业,有些乡镇几乎村村治山水,户户建果园。脐橙已成为县第一农业支柱产业,物流、快递、电商忙着将成千上万吨的脐橙销往外地。
李局长说:“水土流失治理奠基了支柱产业。”在宁都县,条条江河两岸、绵绵群山果园无不见水土保持。曾经视为包袱和心腹之患的“四荒”,已成抢手的稀缺资源,地价逐年上升。谁拥有山地,谁就将成为富人。
半个世纪的水土保持,如何创造了这种神奇?
连续连片治理累积脐橙产业之大。“不是吹,我的果园连片2.3万亩,赣南第一大。”果业大户老板赖林生兴奋地说。他的这片果园在县最大河流——梅江右岸,当年一包50年,和水土保持一起起步、成长、成熟。现在被冠名为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基地,成为县响当当的样板。群山间,只见无数条带、沟渠、机耕道等水土保持工程纵横交错,连绵不断,如同版画。赖老板扳着指头说:“基地里,大路50公里,桥5座,小(2)型水库3座,山塘16座,水渠3万米。2015年产果75万公斤,另有200万株苗木,产蘑菇120吨,还有5 000亩油茶及百果园,人称脐橙产业的定海神针。”
据了解,全县100~500亩的果园180个,500~1000亩的26个,1 000~5 000亩的12个,5 000以上的2个,大小共220个。这些金灿灿的脐橙基地是宁都县不竭的“金库”。
生态修复全民护绿绘制脐橙产业之美。“小治理,大封禁”为果业基地带来了良好生态。宁都县遵循自然规律,借助自然力量,大规模开展封禁治理。仅黄陂河流域就封禁1万公顷,占治理比重的62%。县早年就出台连续10年全封山政策,使全县封禁面积不低于治理面积的60%。与此同时,发挥人工治理的主动性,利用速生快长的黄檀、木荷、枫香、马尾松、胡枝子,见缝插针,“缝补”森林,速绿群山,使大面积森林改善了品相、色彩和结构。严格的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和持久的水土保持宣传,也使全民爱绿护绿观念显著增强,矿产资源开发、房地产建设、工业园区建设、规模山地开发等重点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达到100%。边远的小布镇,石材开采发达,但为防治水土流失,铁腕整治11个采石场和13个加工厂,用绿色、金色置换黑色、灰色,使小镇变为该县最美小镇和水生态文明示范镇。群山披绿,清水长流,园在绿中,大大抵御和减轻了脐橙基地的旱涝风冻虫五大灾害,脐橙成为真正成为绿色产业。
工程配套追求效益提升脐橙产业之富。“上世纪的竹节沟至今在果园、山林里依稀可见。”县水土保持局高工刘柏根说。这意味着果园基地,保水保土保肥可达几十年。宁都县在东坑果园的科学实验证明:工程和生物措施配套,在最干旱的7月,环境湿度能提升到92%,温度能降低到32摄氏度,土地含水量能提高到22%,脐橙树生长量可达36.5厘米。在基地因地制宜配套山塘、谷坊、竹节沟、水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成为脐橙高产稳产的秘诀,大大降低了脐橙产业成本和风险,脐橙成为真正成为金色产业。
水土保持 酿制绿色气候
宁都县刚成立水土保持试验站时,无人看好。“一个二级单位的水保站能成什么气候。”这句话曾经让人刺痛和苦涩。
可如今,小局办大事,四两拨千斤,宁都县十几号人的水土保持局却指导着数十万民众改天换地、治理河山,绿色气候悄然形成。2000年到2014年这14年间,老百姓自掏腰包1.6亿余元,治理水土流失13.36万亩,在丘陵山地间建起了2 311个水土保持园地。农、林、水、交通、扶贫等政府部门也投入治理资金1 900余万元;10个实力雄厚的大户,各拥有果园面积都在1 000~5 000亩;48户外商共投入外资2 700余万元。治理资金如滚雪球越滚越大,弹指一挥间,约80%的水土流失面积化为“花果山”。
出资的当老板,不出资的入股出力,分红或做工赚工资,共享水土保持成果。民建2175个水土保持林果产业,吸引了13.4万群众参与并受益,人均增收5 300元,使约1.25万人脱贫。赖林生一家公司累计投入资金7 000多万元,有120多个“长工”,每年付给每个村民2.6万元的工资,他承诺,作为省市人大代表、劳模,8年后拿10%的利润回馈社会。
绿色气候如何酿制,赖林生开出了三大配方:政府号召并真金白银扶助。赣州市政府动员全社会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大力开发脐橙产业,并每亩补助400元。县政府发出《进一步规范农村“四荒”使用权转让和治理开发工作的通知》,配套减租免税,赠送新增土地,稳定产权和灵活土地流转等相关优惠政策,每亩补助资金300元,此其一。其二是水土保持局良好的服务。县水土保持局为山地开发,做好“山、水、田、林、路、能、居”统一规划,派员精心指导水平梯田整地、坡面水系工程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指导挖穴、下肥、选苗、管护、收藏等关键技术。其三,让利于民。水土保持项目中有利可图的经果林、水保林公开向社会招标,按租赁、承包、拍卖和股份合作形式转让给社会投资者,也就是当今的PPP项目。赖林生跟政府签订了50年的经营开发权协议,业主周日高签订租赁合同30年,建设果园1 400多亩。
目前,宁都县“农民大户型、个私业主型、外商参与的股份合作型和独资型”四种形式的开发者,还在自由组合,强强联合,强弱联合,不分内外,不分城乡,有钱出钱,有地出地,有力出力,社会水保热暖风扑面,水土流失治理之路越走越宽。
水保科技 “独苗”繁殖森林
宁都县水土保持科技流传着“独苗与森林”的故事。
1986年,刘柏根被省水土保持科研所相中,“三顾茅庐”要移栽这棵“树”。他的恩师老站长陈泽华“三令五申”:水保站只有这根“独苗”,需要扎根在山沟里繁殖森林。刘柏根选择了把根留住。他从试验站5块样地做起,风雨无阻,日夜不分,搞起了花岗岩流失区水土保持和土地利用、侵蚀区改造途径、落叶果树栽培等6项研究和25个课题,踩出了一条爬山之路,40多年拉出了一串50多篇论文的成绩单。他的同事说:“他有绝招,一根尺子,一支笔,立马能知道一座山头的面积。”现在他是赣南唯一扎在山沟里的水土保持高级工程师,真正一棵秀木柏树。
“森林”是同事对退休老局长张声林的爱称,他和搭档刘柏根一样酷爱水土保持科技,也多次发表过论文。他和刘柏根有个君子协定,我带好团队,你搞好科研,要秀木也要森林。上面的领导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张局长讲宁都水保不要稿子,头头是道,如数家珍,要什么,干什么,缺什么,眼里亮堂,心里有底;十几号人的团队,一个萝卜一个坑,打出了宁都水保广阔天地。继任的李高峰局长说:“秀木成林了,我的职责就是要让他们绿化每一座山的高峰。”
1964年成立的县水土保持试验站,也是省里第一个独苗,初衷是在近千亩山地内,兴建水平梯田、水平台地、水平条带、竹节水平沟、鱼鳞坑、土谷坊、拦沙坝等水保工程,种植马尾松、油茶、板栗、胡枝子等本土植物,研究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模式和效果,建设一块山地治理样板。后来这根“独苗”,其创建的试验设施为新成立的省水土保持科研所“移栽”。
1977年试验站发展为县水土保持科学试验所,试验任务也加码了,要在十几座山头建设江南特色的水平梯田,扩大栽种马尾松、木荷、枫香、黄檀、梧桐、金银花、八月草、硬骨草等50多种树(草)种,重点开展植物搭配水土保持试验,以指导赣南乃至全省水土流失治理。
试验站不负众望地见证了“独苗”繁殖成森林的历程。宁都的水土流失治理试验成果得到国内外水土保持专家的关注。当年,西德吉森大学和波恩大学博士库特(kuhnt)和马克斯(mekx)一行慕名前来考察,对不同工程配合不同植物措施,有效控制南方水土流失的成果非常赞赏。库特说:“治山不搞工程,树草就没有着落。”看来简单易行的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同生物工程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却花去了试验站整整14年青春。
1979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赣州市农科所等相继介入宁都县水土保持试验,水土保持研究也从如何保水、保土、保肥提升到如何节水、优土、培肥、壮苗。降雨、径流冲刷与工程、植物措施的关系,水保工程坡面快速绿化,不同立地条件下各类水保工程的布设及其设计标准,水土流失区植物搭配与品种选择等20多项试验研究,促进了水土保持技术数据化、大众化和生态化。
艰辛的试验结出了丰硕成果,“花岗岩侵蚀区改造途径的研究”获江西省科学进步三等奖;“日本野漆树在红壤侵蚀区引种栽培试验”获江西省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三等奖;“百喜草在国土保护‘三高’农业的利用研究及推广”获江西省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一等奖;“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关键支撑技术集成与应用”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柑橘、脐橙等各类脱毒苗木繁育和栽培实用技术研究,为周边地区提供各种苗木130余万株。
省水保科研院在宁都县水土保持局挂职副局长的肖水保博士感触颇深,同是高工和科学实验,基层与“象牙塔”有很大的不同,得简要实用,得贴近群众,得钻山沟、爬山头,与草木蛇虫为伴,其技术成果也能迅速推广,为百姓所掌握。现在,高深的技术变成了群众的“口头禅”“顺口溜”:“山顶戴绿帽,山腰系果带,山脚穿草鞋,山谷粮一片”;“水平梯田竹节沟,脐橙年年大丰收”;“大肥大穴大树苗,栽树不栽隔日黄”;“毛竹爱山窝,樟树爱山坡,松荷不怕土贫瘠,果树喜爱阳光多”……
后记:记者到此意犹未尽,宁都一位叫胡滨的乡土诗人这样赞美家乡:“苍松郁郁多般意,玉鉴粼粼几许清。”赣南水保,源远流长,各具特色,造就了金色富裕之市。而许多水保功臣度过艰辛时期,走了,退了,把绿色和精神留给了后代,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夸父逐日,弃其杖,化为邓林的悲壮故事。赣南,水土保持之家,是待挖掘的水土保持富矿。这里的18个县(市、区)如宁都、兴国一样,扛起了中国水土保持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