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福建万里安全生态水系 "生态治水"怎样治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自福建长汀县城向北45公里,原本宽阔过丈的汀江渐渐收窄。汛期过去不久,河道里的水并不多。“现在流速大约每秒5个立方。要不是把这几座小电站停掉,恐怕这个季节河道里也见不着水。”县水利局局长涂相招告诉记者。
福建正在开展小水电退出试点,长汀首期关停13座小水电。据测算,此举可恢复生态河道33.8公里。
今年7月,福建提出未来将从“工程治水”改为“生态治水”,用5年时间建成全省万里安全生态水系。福建各地正在大力开展类似的“生态治水”项目,努力使河流水体恢复生机和活力。
逐步退出小水电 河道有水流
过度的小水电开发,导致河道雨季仍难见到水。
究竟何为生态治水呢?“简单地说就是用生态的办法,而不是单纯用工程的手段来治水。整体效果可以用10个字概括:‘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福建省水利厅副厅长赖继秋表示。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河网密度达0.1公里/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蕉溪、汀江5条。福建水力资源蕴藏量居华东地区首位。
优势利用不好,可能反成坏事。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福建小水电遍地开花,导致水土流失。当地生产生活依赖小水电的长汀县,情况非常典型。
汀江穿长汀而过,全县水能资源点达142处、技术可开发量10.5万千瓦;至去年,已建水电121座、开发9.4万千瓦,开发率分别达到85%和90%以上。密集的开发解决了当地的能源和就业之需,却使得汀江不少河段减水脱流。为了发电,雨季中河道里仍然难以见到水,到冬季枯水期,流量下降到每秒1—2立方米,还会出现大段大段河道滴水不见的景象。
水都没有,畅自何来?
2014年,福建开展小水电退出试点,长汀被列为两个试点县之一。长汀首期关停13座小水电,2018年前50座小水电将全部退出,装机7070千瓦,仅占装机总量7.5%,对地方用电没有影响。政府补贴业主每千瓦5000元,补贴总额将达到3500多万元。据测算,首期关停完成后,长汀可恢复生态河道33.8公里。
生态治江河 水里有鱼游
生态治水既要保障水安全,也要保护水生态。
“生态是‘无价’的。”福建省水利厅厅长尤猛军告诉记者,在今年上半年福建省委中心组一次学习会上,明确了这样一个观点:治理水系,要从单一的工程思维向水生态的整体修复转变。
作为水资源大省,福建历史上一直是水患大省。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每年台风、山洪频频在沿海与山区肆虐;又由于降水时空分配不均,一头山区水灾不断、一头沿海极度缺水。于是自上世纪90年代起,福建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千里海堤”“千里江堤”等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水患虽渐息,生态问题却没有解决。
“有的地方实施河道清淤,把原来树木茂盛的河心洲都给挖掉;有的地方把护岸修到山坡上,远看像万里长城……”尤猛军当年曾主政晋江,为了治理晋江,钱没少花、堤也砌得漂亮,可依旧水少、水脏、水黑、水臭。
工程治水,对解决群众吃水、庄稼喝水的水保障问题和山区防洪、沿海减灾的水安全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生态治水,既要保障水安全,也要保护水生态。
“最起码水里要有鱼。”老涂是县水利局长这位置上少有的“科班出身”,工作了20多年,挖渠、筑堰、砌坝,对他都是“小菜一碟”。至于水里有没有鱼,之前考虑不多。“河道里有水,水里还得有鱼,这才是河啊!”老涂现在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水里有鱼很难吗?
“不是人工养的鱼,而是自然生的鱼。”涂相招介绍,汀江支流的刘源河,是长汀最早进行生态治水的试验点。与以往不同,两岸护堤没再用水泥砌坝,而是“生态护岸”,改用1米×1米的铁笼填充大石,一个个上下相叠垒成,学名“槟格网”。“有三个好处。一是石头之间有缝隙,可以长出水草,这样鱼就有了产卵的地方;二是不怕洪水。以往水泥筑底,特大洪水会淘空坝底,造成大堤整段整段坍塌。而槟格网不是砌成的,即使淘空底部,它们会层层下沉,依然可以牢牢守住大堤。第三个就是,槟格网的成本比水泥筑坝还略低些。”
有了产卵地还不够,还得能让鱼在产卵季洄游到上游。以前每三五公里就是一座小水电筑起的坝,鱼根本回不去。为这事,老涂还专门请教了当地渔业部门的同志。“现在的初步方案,就是再给这坝砌一斜坡,作为鱼道。”
记者看到,洁净的河岸边,水草杂生,鱼若纤丝,群嬉水动,人来不惊。阳光下,“皆若空游无所依”。千年前古人《小石潭记》里的景象,直扑眼前。
按照福建生态治水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有水、有鱼,还要有自然弯曲的河岸线;有深潭、浅滩、泛洪漫滩;有天然砂石、水草、江心洲、江心岛;有常年流动的水,水质达到水功能区保护的标准;有乡愁、有野趣;有划定岸线蓝线、落实河长制、推行河道管养制度等管理措施。
山水系乡愁 恢复水生态
将分列于各个部门的资金集中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
山水有灵魂,它能勾起人的乡愁。
老涂是长汀本地人,江边长大的孩子,都有一身不错的水性。在他记忆中,敢称水性好的人,是要能下到江中的深潭底下摸上两块石头的。深潭天然形成,深的能有7、8米,差不多得有三层楼高。“整修河道时,全是用工程机械清淤,推土机一推,很多深潭都被平了。”
深潭没了,丢失的不仅是童年记忆,更关键的是丧失了对于鱼类的天然保护作用。没了鱼、没了草,看上去再整齐的河道,只是没有生命的死水。再加上不断排进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江河的自净能力几乎丧失。
“未来我们的生态水系,应该是能淘米、能洗衣、能游泳。”尤猛军表示。
福建在启动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计划后,紧接着又配套出台两项改革方案:一项是试点的11个县(市、区)不再由省里统一定方案,而是“一河一策”,县出具体方案,省定项目清单;二是使用资金不再单列项目,凡涉及生态治水的内容,将分列于各个部门的资金集中使用。
长汀首期选取的是靠近县城城区、汀江主流上的一段,共19.8公里。除了在还没砌水泥护堤的地方改建生态护岸外,还实施了修公园、绿化、鱼道和挖深潭等近20个项目,让这一江段“更生态,更有灵魂”。
福建省财政厅副厅长韩健介绍,省级财政从存量中整合安排2.5亿元用于试点补助。标准分为给予80%、60%和50%补助三个档次,补助标准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公里。“这是在省级现行补助政策中较高的。”
资金整合的原则是“渠道不变、责任不变、统筹集中、各计其功”,以项目为载体,集中财力办大事,将分散的项目资金整合起来,集中用于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据统计,5年内全省可整合出资金100亿元以上。
人民日报2015-10-10
福建正在开展小水电退出试点,长汀首期关停13座小水电。据测算,此举可恢复生态河道33.8公里。
今年7月,福建提出未来将从“工程治水”改为“生态治水”,用5年时间建成全省万里安全生态水系。福建各地正在大力开展类似的“生态治水”项目,努力使河流水体恢复生机和活力。
逐步退出小水电 河道有水流
过度的小水电开发,导致河道雨季仍难见到水。
究竟何为生态治水呢?“简单地说就是用生态的办法,而不是单纯用工程的手段来治水。整体效果可以用10个字概括:‘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福建省水利厅副厅长赖继秋表示。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河网密度达0.1公里/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蕉溪、汀江5条。福建水力资源蕴藏量居华东地区首位。
优势利用不好,可能反成坏事。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福建小水电遍地开花,导致水土流失。当地生产生活依赖小水电的长汀县,情况非常典型。
汀江穿长汀而过,全县水能资源点达142处、技术可开发量10.5万千瓦;至去年,已建水电121座、开发9.4万千瓦,开发率分别达到85%和90%以上。密集的开发解决了当地的能源和就业之需,却使得汀江不少河段减水脱流。为了发电,雨季中河道里仍然难以见到水,到冬季枯水期,流量下降到每秒1—2立方米,还会出现大段大段河道滴水不见的景象。
水都没有,畅自何来?
2014年,福建开展小水电退出试点,长汀被列为两个试点县之一。长汀首期关停13座小水电,2018年前50座小水电将全部退出,装机7070千瓦,仅占装机总量7.5%,对地方用电没有影响。政府补贴业主每千瓦5000元,补贴总额将达到3500多万元。据测算,首期关停完成后,长汀可恢复生态河道33.8公里。
生态治江河 水里有鱼游
生态治水既要保障水安全,也要保护水生态。
“生态是‘无价’的。”福建省水利厅厅长尤猛军告诉记者,在今年上半年福建省委中心组一次学习会上,明确了这样一个观点:治理水系,要从单一的工程思维向水生态的整体修复转变。
作为水资源大省,福建历史上一直是水患大省。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每年台风、山洪频频在沿海与山区肆虐;又由于降水时空分配不均,一头山区水灾不断、一头沿海极度缺水。于是自上世纪90年代起,福建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千里海堤”“千里江堤”等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水患虽渐息,生态问题却没有解决。
“有的地方实施河道清淤,把原来树木茂盛的河心洲都给挖掉;有的地方把护岸修到山坡上,远看像万里长城……”尤猛军当年曾主政晋江,为了治理晋江,钱没少花、堤也砌得漂亮,可依旧水少、水脏、水黑、水臭。
工程治水,对解决群众吃水、庄稼喝水的水保障问题和山区防洪、沿海减灾的水安全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生态治水,既要保障水安全,也要保护水生态。
“最起码水里要有鱼。”老涂是县水利局长这位置上少有的“科班出身”,工作了20多年,挖渠、筑堰、砌坝,对他都是“小菜一碟”。至于水里有没有鱼,之前考虑不多。“河道里有水,水里还得有鱼,这才是河啊!”老涂现在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水里有鱼很难吗?
“不是人工养的鱼,而是自然生的鱼。”涂相招介绍,汀江支流的刘源河,是长汀最早进行生态治水的试验点。与以往不同,两岸护堤没再用水泥砌坝,而是“生态护岸”,改用1米×1米的铁笼填充大石,一个个上下相叠垒成,学名“槟格网”。“有三个好处。一是石头之间有缝隙,可以长出水草,这样鱼就有了产卵的地方;二是不怕洪水。以往水泥筑底,特大洪水会淘空坝底,造成大堤整段整段坍塌。而槟格网不是砌成的,即使淘空底部,它们会层层下沉,依然可以牢牢守住大堤。第三个就是,槟格网的成本比水泥筑坝还略低些。”
有了产卵地还不够,还得能让鱼在产卵季洄游到上游。以前每三五公里就是一座小水电筑起的坝,鱼根本回不去。为这事,老涂还专门请教了当地渔业部门的同志。“现在的初步方案,就是再给这坝砌一斜坡,作为鱼道。”
记者看到,洁净的河岸边,水草杂生,鱼若纤丝,群嬉水动,人来不惊。阳光下,“皆若空游无所依”。千年前古人《小石潭记》里的景象,直扑眼前。
按照福建生态治水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有水、有鱼,还要有自然弯曲的河岸线;有深潭、浅滩、泛洪漫滩;有天然砂石、水草、江心洲、江心岛;有常年流动的水,水质达到水功能区保护的标准;有乡愁、有野趣;有划定岸线蓝线、落实河长制、推行河道管养制度等管理措施。
山水系乡愁 恢复水生态
将分列于各个部门的资金集中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
山水有灵魂,它能勾起人的乡愁。
老涂是长汀本地人,江边长大的孩子,都有一身不错的水性。在他记忆中,敢称水性好的人,是要能下到江中的深潭底下摸上两块石头的。深潭天然形成,深的能有7、8米,差不多得有三层楼高。“整修河道时,全是用工程机械清淤,推土机一推,很多深潭都被平了。”
深潭没了,丢失的不仅是童年记忆,更关键的是丧失了对于鱼类的天然保护作用。没了鱼、没了草,看上去再整齐的河道,只是没有生命的死水。再加上不断排进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江河的自净能力几乎丧失。
“未来我们的生态水系,应该是能淘米、能洗衣、能游泳。”尤猛军表示。
福建在启动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计划后,紧接着又配套出台两项改革方案:一项是试点的11个县(市、区)不再由省里统一定方案,而是“一河一策”,县出具体方案,省定项目清单;二是使用资金不再单列项目,凡涉及生态治水的内容,将分列于各个部门的资金集中使用。
长汀首期选取的是靠近县城城区、汀江主流上的一段,共19.8公里。除了在还没砌水泥护堤的地方改建生态护岸外,还实施了修公园、绿化、鱼道和挖深潭等近20个项目,让这一江段“更生态,更有灵魂”。
福建省财政厅副厅长韩健介绍,省级财政从存量中整合安排2.5亿元用于试点补助。标准分为给予80%、60%和50%补助三个档次,补助标准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公里。“这是在省级现行补助政策中较高的。”
资金整合的原则是“渠道不变、责任不变、统筹集中、各计其功”,以项目为载体,集中财力办大事,将分散的项目资金整合起来,集中用于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据统计,5年内全省可整合出资金100亿元以上。
人民日报201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