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进入“快车道”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0-06-1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7年至2019年,青海省水利行业共投入水土保持资金9.23亿元,实施综合治理小流域和坡改梯75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3.43平方公里,完成坡改梯28.68万亩,建成小型水保工程1424座,建设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85座,257个贫困村的7.33万贫困人口受益。投资和治理面积分别是前三年(2014—2016年)的1.92和1.60倍,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进入“快车道”,示范效益愈发凸显。
青海省兼具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陆干旱盆地三种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特别脆弱,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互相交错,使青海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2.45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蚀面积约4.28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约12.59万平方公里,冻融侵蚀面积约15.58万平方公里。
多年以来,青海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把治理水土流失当作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分阶段、分步骤,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各级水利水保部门坚持以湟中县卡阳小流域为示范模板,先后打造乐都区卯寨沟小流域、民和县寺沟峡小流域等“小流域+生态旅游+脱贫攻坚+种养殖”模式的小流域精品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向高质量发展积极迈进。
三年来,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86.08平方公里,其中水利行业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3.43平方公里,治理区植被覆盖率增加15%—25%,土地利用率由50%提高到70%以上,粮食单产提高25%以上,有力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了水保力量。
青海省在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着眼于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和可持续发展,以解决粮食、能源、饮水、增收致富和人居环境等方面问题为切入点,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不断总结完善,合理安排各项治理措施,努力将水保工程的综合拦蓄作用、水保工程的增产增收作用、水土保持夯实农牧业基础的作用,统筹于国家宏观的生态效益、各民族群众微观的经济效益和全面和谐的社会效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西部地区致力于脱贫攻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子,成为青海省水安全保障战略的重要支撑。
(青海省水土保持中心治理部段荣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