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要闻

科技日报 | 治理水土流失,黄河流域在行动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2-08-0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最新发布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2020年)》显示,经过多年治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明显好转。黄河流经的省市纷纷打好水土流失控增、减量、降级“组合拳”,一个个让山河披绿的故事正在上演。

盛夏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处处天蓝水清,梯田如画。谁能想到,这里多年前曾是另一幅景象,当地老百姓曾把这里说成是:“山是和尚头,缺水如缺油,风吹黄土走,大雨满山流。”

作为黄河流经地区,宁夏之变是黄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一个缩影。

今年年初,最新发布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2020年)》显示,经过多年治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明显好转。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以下简称规划区)范围为黄河干支流流经的9省区451个县级行政区,面积为133万平方公里。而水土流失依然是规划区现阶段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

如何加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沿黄各省区市又有哪些新变化?7月底,科技日报记者深入宁夏、内蒙古、陕西等省区进行了采访。

以科技之力擦亮“黄河明珠”

在宁夏固原市市民张勇革的记忆中,20世纪70年代,每次下过暴雨,山坡上的柴柴草草就会被冲下来,乡亲们把柴草打捞晒干后,用来烧火。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地水土流失之严重。

宁夏地处我国北方防沙带、丝绸之路生态防护带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修复带“三带”交汇点,干旱少雨,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区之一。除引黄灌区外,宁夏北部风蚀,南部水蚀,南部山区尤为严重。

对付水土流失,宁夏大学教授张维江拥有“武器”。

7月8日,宁夏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重点)项目“宁南山区生态恢复与水资源潜力开发研究与示范”顺利通过宁夏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张维江是项目负责人。

从1985年开始,张维江围绕宁南山区生态恢复、水土流失防治及水土保持工程理论与技术、水资源开发及高效利用技术与理论等问题,先后在彭阳、西吉、隆德、泾源、原州区以及盐池、同心等县区开展多项研究与示范。此次通过验收的项目,重点研究的就是宁南山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中水源涵养功能提升、水资源潜力挖掘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这样的研究,是宁夏科技管理部门“关照”的重点。

近年来,宁夏持之以恒治理水土流失,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坡改梯和淤地坝建设,南部山区探索出“山顶封山育林、山坡荒山造林、山脚退耕还林、山村生态移民”的治理方式,形成了“工程引水、水库蓄水、地窖存水、智能节水、生态养水”的水生态建设模式,蓄水保土功能显著增强。

局部小气候的改善,使宁夏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不断向北推移。“十三五”期间,宁夏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70平方公里,实施重点预防保护面积5200平方公里。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黄河明珠”,正在逐步绽放出越来越耀眼的光彩。

施展“组合拳”打造生态屏障

从地图上看,黄河流经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度有843.5公里,流域面积15.2万平方公里,是黄河全长的六分之一,沿线有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种地貌类型。因此内蒙古也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

如何打造好这块生态屏障,对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非常重要。

据气象部门统计,内蒙古的乌兰布和沙漠冬、春两季平均风速达7级以上,沙漠直接危害黄河的流沙区域长20多公里,流沙侵入黄河,淤积河床,对下游三盛公黄河枢纽工程和上游库区构成严重威胁。

近几年来,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将乌兰布和沙区作为主战场,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截至2022年春季,当地已铺设林草灌溉低压管道337公里,实施水源工程290处,栽植水保林4.19万亩,种植甘草5900亩,机械固沙面积突破3万亩,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5平方公里。

据了解,今年,内蒙古着力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进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黄河河道问题集中整治,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完成流域内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81万亩、林草生态建设975.4万亩,切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改善。

今年,内蒙古还将多措并举,持续加强黄河流域监测体系建设工作。首先将完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做好国家网的协调和运行保障工作,包括35个国考地表水断面、10个国控水站、27个国控空气站点;组织做好区控监测网监测及运行管理工作,包括69个区控地表水监测断面、11个区控水站、35个乌梁素海流域水站、34个区控空气站点。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侯元松说:“我们还要开展黄河流域农田灌溉水质监测,在黄河流域灌溉规模10万亩及以上的农田灌区设置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农田灌区监测点位和退水监测点位,并开展水质监测;在呼和浩特市建设黄河水质超级站的基础上,今年将在包头市黄河地表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建设1座水质自动监测超级站,开展多指标实时监测,提升水源地水质监测及预警能力,保障饮水安全。”

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双管齐下

今年春天,陕西省榆林市年过六旬的马柿军和乡亲们最常干的一件事就是手握铁锹,开挖鱼鳞坑。在他们持续努力下,一个个交错排列的半月形土坑,起到了“蓄水种树,让泥不下山、沙不出沟”的作用。

榆林市处于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腹地。长期以来,顺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大量泥沙涌入黄河。陕西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1/50,但土壤流失总量却占到全国的1/5。黄河治理的根子在流域,中游的治理重点在陕西,陕西的治理关键在于水土保持。

“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双管齐下,陕北的水土流失得到进一步治理,入黄泥沙量显著减少。”陕西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省内黄河流域年均入黄泥沙量已由2000年前的8亿多吨减至目前的2.68亿吨,下降三分之二。

“我们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全力在减沙控沙上下功夫。”陕西省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主任杨稳新介绍,遵循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分布规律,陕西以草固沙、以林拦沙、以坝留沙,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入黄河的泥沙量不断减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国彬研究员是水土保持方面的专家,他认为:“不同类型区治理措施不同,但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科技不断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提供新的模式、技术途径。”刘国彬从陕西安塞纸坊沟小流域和延安南沟项目入手,历经40多年监测与研究,成功构建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纸坊沟模式”。

这一案例也成为陕西治理水土流失的一个典范。在刘国彬看来,新时期水土流失治理,需要从过去的理水保土,上升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提升的新阶段,不仅要保持水土,同时还要发展生态产业,提升生态系统固碳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途径。

黄河流经的省市纷纷打好水土流失控增、减量、降级“组合拳”,一个个让山河披绿的故事正在上演。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