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要闻

守护母亲河的生态底色——小浪底水利绿化工作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2-11-1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滔滔大河,滚滚东来,澎湃的黄河水经三门峡、八里胡同后,终于突破窄峡的束缚,抖落一身黄沙,在小浪底大坝的臂弯中汇成万顷碧波,于是“高峡出平湖,山川入彩图”。小浪底这颗年轻而强大的心脏,给古老的黄河带来新的活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引领下,谱写着生机盎然的新时代黄河乐章。

图片1.png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之河。由于暴雨集中、植被稀疏、土壤抗蚀性弱,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大量的泥沙被河水裹挟着进入河道,形成岌岌可危的“地上悬河”。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承载着这样的使命, 1994 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正式开工,这颗深埋在黄土高原边缘的种子开始发芽破土,在守护大河安澜的同时,小浪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开展绿化工作作为推动流域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序开展水土保持、国土绿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孕育出一方黄河之畔的“生态绿洲”,铺展出一幅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长卷。

如今的小浪底,盎然的绿色簇拥着点点明珠,环绕着母亲河,构造出“一轴、两带、三区”的空间布局和“文化小浪底、休闲翠绿湖、生态西霞院”的功能格局,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百佳工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图片2.png

理念先行 建设绿色小浪底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孟津县境内,北依太行王屋,南夹崤山余支,流域内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过度放牧、烧柴、开垦耕地,区域内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作为承上启下、治理黄河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开展水利工程绿化,让绿色成为小浪底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不仅事关区域自身, 更事关整个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以新理念引领新实践”一直是小浪底践行绿色发展的第一步。从工程建设伊始,就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及时编制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坚持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更针对工程建设对水土保持的不同要求,将治理区域划分为坝前防护区、坝后绿化区、坝肩保护区、施工扰地恢复区和道路沿线保护带,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实现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综合治理。2002 年,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全部完工后, 小浪底工程绿化面积就达到施工扰动面积的 2 倍,植被恢复率达到 85%, 项目区植被覆盖率由开工前的 10% 提升到30.1%,为小浪底生态文明建设塑造了优良的生态基底。

图片3.png

“十三五”以来,小浪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思路,提出“建设智慧小浪底、发展绿色小浪底、打造美丽小浪底”的总体目标,推动区域生态治理从“水土保持”“景观绿化”向“生态绿化”转变,更加重视自然恢复、更加重视基础管理、更加重视文化展示, 专门成立生态与环境工程部,归口管理和指导绿化工作, 绿化成效逐步显现。到 2020 年,小浪底总体植被覆盖率为58.7%,非水域植被覆盖率达到 73.7%,自然分布的维管植物有 54 科 137 属 189 种,区域生物多样性及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先后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河南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当下,小浪底将统筹谋划‘双碳’目标下的区域绿色发展作为开展水利绿化工作的引领方向。”黄河水利水电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生态与环境工程部部长段文生说,“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继续写实做好。”

图片4.png

生态驱动 助力高质量发展

站在坝上俯瞰,夏日的小浪底坝区绿意盎然,粗犷的黄河水贮集在坝前,被染成千岛湖般的诗意江南,一汪库水宛若裹在绿缎中的“蓝宝石”,辉耀在长河之上。大坝向东,这条绿缎一路蜿蜒,铺陈出岸绿河清的生态长廊。

段文生介绍,从小浪底工程到西霞院工程,西山、东山、西苗家、马粪滩、连地、东寨、西霞院等十二个生态斑块已经形成并连通,继而形成黄河“蓝廊”和南岸植物“绿廊”两条生态廊道,廊道长度 38km,节点密度达到 26.7 个 /100km2 。

承载着无数传说的马粪滩已由昔日的大坝采石场蝶变为美丽的翠绿湖湿地公园。翠柏、梧桐交织守护着寂静的柏油路;蒹葭、蒲草围着湖岸,柳丝垂地;鲜嫩的荷叶铺满湖面,点点荷花缀满其间;步入湖畔,不时有白鹭、野鸭惊飞而去。良好的植被环境和优良的水生态,为动物栖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到了冬天,还能见到许多不常见的鸟儿,”段文生对这些“住客”如数家珍,“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区及周边有黑鹳、白鹤、丹顶鹤等 10 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30 余种。”

通过参与径流调节、生态补水和供水,黄河中下游的生态系统也因小浪底水利枢纽而得到改善。黄河湿地面积由急剧萎缩到迅速恢复,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已经绝迹的鱼类重现,鸟类种类、数量基本恢复到 1958 年水平。

枢纽区域及其周边生态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在逐渐凸显。投资 1000 余万元的树木已增值至数亿元, 绿色生态转化为“绿色银行”。小浪底景区接待人数持续攀升,游客人数从 2016 年 276573 人增加到 2020 年 377314 人。

2018 年“十一”期间小浪底大坝景区共接待游客约 8.4 万人次,门票收入 268.9781 万元;黄河小浪底旅游区旅游市场全线飘红,实现综合效益 1.05 亿元。生态旅游推动景民共富,带动着餐饮、农家乐等衍生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当地群众的增收渠道。

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修复和提升、黄河湿地保护、水资源统一调度、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宣传力度……小浪底人以务实举措交出一份实实在在的阶段性“成绩单”,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小浪底正以枢纽管理区生态提升为核心,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为载体,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全力打造高质量的黄河生态保护示范带。”段文生说,“这不仅关系区域自身发展,更是小浪底积极响应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号召,适应黄河生态带建设的需要。”

图片5.png

节约优先 探索双碳新路径

进入“十四五”时期,为进一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小浪底将“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构建区域生态系统利用体系”作为当前推进水利绿化工作的重点。

为进一步挖掘绿化潜力,提升碳汇增量,不断深化技术、完善机制,通过无人机喷播、人工栽植等方式复绿荒山;通过植草袋、生态混凝土等为工程开挖陡边坡塑绿;与周边村镇开展绿化合作,通过提升周边生态助力乡村绿色振兴。

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区环境监测结果显示,区域无臭氧危害,负氧离子含量比附近城区平均高出近 1 倍,同期平均气温较城区低 1~3℃,空气湿度较城区高约 10%,形成了适宜动植物生长和人居的优异自然环境。

为促进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进一步落实节水优先, 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开发雨水收集、中水利用等灌溉水源, 新建绿化抗旱保障管网 5km,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方式。实施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将枢纽管理区办公生活区域产生污水统一回收处理后排入荷花池,经吸附净化后回用至绿化灌溉;推动处理工艺不断提标升级,枢纽区排放水质达到“准Ⅳ类”,实现超标准处理。

小浪底还将着力建设生物质资源回收再利用系统,推动实现大量绿化垃圾无害化处理,逐步提升枢纽管理区立地条件,实现生物质资源循环可持续利用,完善区域生态系统利用体系。

图片6.png

“未来,小浪底将统筹加强新时代生态绿化工作,突出水利特色,以消落带生态修复研究和生态环境提升项目为抓手,进一步理顺和完善绿化工作管理机制,形成集水利观光、文化体验、科普研学等为一体的智慧水利风景区。希望到那时,小浪底能再现新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提供新的思路。”段文生表示。

走进小浪底,漫山遍野皆绿,茂林蔽日、花草不绝, 她因山称秀,以水叫绝,立于大河之上、置于叠翠之间,以最舒展的姿态演绎着壮美的黄河颂章。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生态保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黄河流域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浩荡前行,小浪底始终积极践行着保护黄河的承诺和担当,将以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永续发展的绿色密码,再启古老黄河的崭新篇章。

(供稿: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