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加快三江源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迫在眉睫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0-06-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10年上海世博会青海馆以“中华水塔•三江源”为主题,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三江源在中国乃至世界生态领域中的重要位置。旨在向人们展示: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构筑中华乃至全球生态屏障的重要性。三江源生态建设中,水土保持工作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是促进区域乃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具有独特的生态地位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总面积36.31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0.3%。历史上,三江源区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境内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湿地面积达7.33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完整的高原自然生态体系区域,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最显著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群资源库。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近些年来,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日趋频繁、过度放牧等因素的影响,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草地退化严重。退化面积达到了11.6万平方公里,退化速度不断加快;二是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据测算,该区域荒漠化速度年均达到2.2%;三是湖泊干涸、湿地萎缩。据了解,黄河源区的两个最大淡水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自1997年来水位下降了2米,黄河源头出现了7年的枯水期。2003年底,鄂陵湖出水口断流,近30多米宽的黄河河道裸露在外。岗加曲巴冰川年均后退25米;四是野生动植物种类减少。由于人类乱捕滥猎,无须的黄金开采及冬虫夏草采挖,致使麝、鹿、藏羚羊等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雪豹等珍稀动物难觅踪影,受威胁程度达到严重的物种占总种数的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源区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并已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流域、乃至东南亚诸国的生态安全。
    诸多因素制约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
    为了有效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200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承担了艰巨的工作任务。工作中以黄河、长江源区预防保护工程的实施为契机,按照国家三江源生态移民、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部署,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区域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三江源区环境非常脆弱,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工作中依然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治理速度和效果。一是三江源区处于我国西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投入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地方政府很难挤出资金予以配套,再加上山高坡陡、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建设成本较大,致使治理速度缓慢、质量不高、难以达到综合防治效果;二是该区域地处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交错地带,有些地方三种侵蚀交错进行。而全国范围内,同类型区域的水土保持研究较少,可借鉴的经验不多,再加上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类型独特,适生树、草种有限,制约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三是该区域水土保持工作起步较晚,工作基础薄弱、技术力量不强,大部分州县还没有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才, 不能指导当地水土保持工作。
    建议和对策
    笔者认为要促进三江源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抢抓历史机遇,加大投入。要狠抓国家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青海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等历史机遇,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布设各项治理措施,科学开展治理工作;二是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从下游受益地区征收一定数额的补偿费,用于上游生态建设工作,以弥补源区生态建设投入不足。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各部门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提高建设速度和质量;四是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治理水平。要加大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合作机制,深入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学研究。三江源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要从水蚀、风蚀、冻融侵蚀交错发生的过程和机理入手,积极探索防治方式方法,引进、培育新的树草品种,不断提高生态治理的水平和质量;四是进一步加大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培训现有技术人员等方式,提高技术力量,造就一支高水平技术队伍,从而推进三江源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  孙国恩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