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科技助力新时期水土保持监测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0-07-1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站讯(特约记者 杨亚非 特约通讯员 张小林)在新科技引领新发展的今天,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也不甘落后。在7月13日召开的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会议上,长江流域各地纷纷展示了一批新技术、新手段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运用。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土保持总站有关负责人介绍,该站去年引进了桂林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千里眼无人机,在不同监测时段自动按预定航线对监测区域进行图像采集,通过计算机分析,掌握区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走出了水土保持监测自动化的新路子。

    据湖北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有关负责人介绍,该站通过项目带动、科研合作等方式恢复了一批五十年代老水保站的试验观测工作,并组织人员对各水土保持试验观测站长系列的观测资料进行了整编与分析,为下一步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流失预报模型奠定了基础。

    另外,重庆、河南、湖南、江苏等省市的水土保持监测总站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展土壤侵蚀模数、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丰富了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体系。

    据长江委副主任陈晓军介绍,除了近年来在水土保持监测中运用得较为广泛的“3S”(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简称“3S”技术)技术外,流域各地水土保持科研工作百花齐放,一大批新技术、新手段的引进和推广,大大提高了水土保持监测精度和科技含量。

    作为流域机构,也积极开展水土保持技术研发,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中心站自行设计开发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库系统和基于WEBGIS的水土保持信息发布系统,初步实现了水土保持监测海量数据的科学、规范管理和监测信息的远程网络查询,为流域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打下了重要基础。

    另外,在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的水土保持监测项目实施中,该中心站还开展了高清晰影像监测技术、工程侵蚀监测技术研究、小流域土壤侵蚀定量技术等专题研究工作,丰富了水土流域监测手段,提高了监测水平和精度。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方面,还先后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以及无人飞行器等多项新技术开展监测,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