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守长江水土流失之源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0-07-1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长江委与流域15省共商长江水土保持监测大计
浩浩长江,源远流长,世代泽被着沿岸的中华儿女。然而,由于自然变迁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流域之一。
如何实时有效监控流域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科学地评价和预测水土流失现状、发展趋势及潜在危险,及时发布流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的权威监测数据,切实保护水土资源?是摆在流域各级水土保持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7月13~14日,长江委组织流域15省水土保持部门,齐聚安徽合肥,共商水土保持监测大计。
周密布网 “盯紧”水土
“随着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二期工程的投入建设,到今年年底,长江流域将基本建成覆盖流域15省的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进而全面监测长江流域各地水土流失变化和水土保持状况。”这是在此次会议上传出的最振奋人心的消息。
据悉,继2005年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一期工程建成以来,2009年,水利部又启动了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二期工程,今年年底将建成的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包括1个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15个省级监测总站,130个地(市)级监测分站,230个监测点。一张张监测大网遍撒流域各地,一双双“千里眼”紧盯流域水土流失之源。
随着各地监测站点的陆续建成,各省积极推进各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青海省从2005年起在三江源区开展了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为这一生态脆弱区的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可靠基础数据;西藏自治区启动了“藏东横断山区水土流失遥感调查与评价”,开创了青藏高原区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的新局面;安徽省完成了新安江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抽样调查……
作为流域机构,自2000年以来,长江委先后完成了三峡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嘉陵江流域、金沙江下游、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怒江流域、“5.12”汶川地震灾区等水土流失严重的重点支流和重要区域的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监测覆盖区域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监测也全面铺开,近两年来,流域各省分别开展了“长治”七期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生态修复试点项目、世行贷款水土保持项目、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工作坚持站点监测和群测群防相结合,截至2009年底,共监测预报滑坡、泥石流灾害278处,成为当地老百姓眼中的“保护神”。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监测是各级水土保持部门监管的重中之重,在各地不懈努力下,近几年来,诸多建设单位开始积极主动地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如三峡总公司有效开展了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坝区三期工程等项目的水土保持专项监测,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在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长输管道项目均开展了水土保持监测,等等。据统计,近两年流域内落实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大型生产建设企业项目从25%提高到35%以上,全流域1.39万个生产建设项目开展了水土保持专项监测。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已经呈现有序开展、逐步推进的良好势头。
此外,流域各级水土保持主管部门还把定期向社会发布水土保持公告作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履行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重要职责。据不完全统计,流域内的青海、云南、四川、甘肃、陕西、湖南、河南、安徽、广西等省已陆续发布了水土保持公告35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信息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
“短板”频现 困扰重重
“虽然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但由于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起步晚,基础相对薄弱,水土保持监测与新形势的需要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据长江委副主任陈晓军分析,当前困扰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的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监测管理工作不到位、监测信息共享机制未形成、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问题仍然突出等方面。
从管理上看,由于监测管理制度不健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没有有效开展、重工程建设,轻水土保持监测仍在流域一些地区和项目中普遍存在。从信息交流上看,流域内省与省之间、省与流域机构之间、生产建设单位与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水土保持监测成果报送、整编、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建立,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仍是薄弱环节。从建设项目来看,目前流域内仍有60%以上的生产建设项目没有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监测报告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监测数据缺乏有效的认证管理机制,监测成果质量难以保障。陈晓军表示:“这些都是影响和制约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此次会议上,流域各省也纷纷指出了目前各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有些问题颇具代表性,亟待引起充分重视。
许多省市代表反映,水土保持监测统筹规划不够,缺乏系统的发展战略。青海省代表反映,该省部分地区监测站点布设密集,部分地区尚未建设,无法满足及时掌握全省水土流失动态现状的需求。江西省代表也反映,水土流失常规监测点过少,不能充分满足预测预报的需求。
一些省市反映,监测严重设备不足,观测手段和方法落后。比如,江西省代表指出,该省监测站点的设备多为手工操作,自动化程度低。青海省代表也表示,监测设备严重缺乏,监测手段也仅限于简易的观测和记录。
监测标准和技术力量不足也是存在的突出问题。贵州省代表反映,目前全国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不多,指导性不强,急需组织整编一套指导性强的规范标准。广西省代表反映,该省虽然建立起了监测机构,但是监测管理的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与当前监测工作要求相距甚远。甘肃省代表也反映,现有的监测人员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急需加强培训。
另外,监测经费的短缺,也是目前阻碍各省水土保持监测的一项重要难题。甘肃省代表反映,由于该省各监测分站的运行经费无保障,严重制约了常规监测和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有关负责人指出,“长治”工程解捆后,如何落实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经费,尤其是用于监测网日常运行维护的业务经费,保障监测机构的正常运转,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道道难题,犹如一条条“拦路虎”,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各地自己努力去解决,有些问题则需要更高层面进行决策,并采取有效措施去应对。
迎难而上 共图大治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的重要阶段,水土保持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及时掌握水土流失动态和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实施情况,对于指导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水土保持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没有监测,水土保持各项工作的发展都将受到限制。”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指出,水土保持规划的制定和具体措施的实施,需要有监测做依据;生产建设项目需要监测来进行方案设计;从信息化建设来说,监测更是信息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
在此次会议上,长江委提出与流域内15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共同组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协作网,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目的,为国家、流域及地方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刘震对此十分赞成:“长江流域率先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协作,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流域各省要按照‘全面覆盖、提高功能、规范运行’的要求,全面完善监测网络体系建设。还要抓住第四次全国土壤侵蚀普查的机会,锻炼队伍,提高监测网络的整体能力。”
针对部分省份监测经费短缺的问题,刘震建议各省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和积极申请地方政府的投入,努力将监测点运行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确保监测网络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另外,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主任郭索彦表示,该中心已经基本编制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规划,相关监测制度也在积极补充和完善,并加紧组织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和《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等11项技术标准,以解决水土保持规划、制度和标准化体系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长江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不落实、市场不规范、监测成果质量不高的现状,陈晓军建议各省从加强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管理入手,严格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今年长江委将把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作为水土保持监督检查的重点,加强监测成果的核查,对不按期报送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和监测成果达不到要求的生产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向水利部提出水土保持方案限批建议。陈晓军指出,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将流域大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落实率提高到60%以上。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可以预测,在不久的明天,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将为治理长江水土流失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也必将推进流域生态建设进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文章作者: 记者 杨亚非 特约通讯员 张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