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0-07-2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本站讯(特约记者 杨亚非 特约通讯员 张小林)在7月13日召开的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会议上,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高度肯定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近年来取得的成绩。
刘震指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六个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一是长江流域各省的水土保持监测基础工作逐步开展起来,监测站点和设备都得到了完善,监测体系基本形成;二是各监测机构和人员队伍逐步到位;三是流域各省定期向社会发布水土保持公告,体现了行业管理的重要职责;四是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的水土保持监测开展良好,水土保持动态监测面积超过了100多万平方公里,在七大流域中成绩突出;五是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开始起步;六是水土保持监测为社会提供了优质服务。
在充分肯定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成绩的同时,刘震也指出流域目前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刘震说,凡是水保持监测工作得到重视的地方,工作就有声有色,监测就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经费就有保障,而从目前来看,许多省份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次,各省对水土保持监测的经费投入不足,离实际需要还有差距。另外,目前许多地方虽然监测机构已经到位,但是人员的业务素质、技术含量还未达到要求,基础设施、设备仪器等还很落后。
刘震强调,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水土保持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没有监测,水土保持各项工作的发展都将受到限制。比如说,水土保持规划的制定和具体措施的实施,需要有监测做依据;大量的生产建设项目需要监测来进行方案设计;缩小我国水土保持与国外的差距,关键是监测;从信息化建设来说,监测更是信息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刘震表示:“我十分赞成长江委倡导建设的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协作网,通过这个网可以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从全国来看,长江流域是率先开展起来的。”
刘震指出,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将开展五大重点工作,即《水土保持法》的修定、坡耕地的综合治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第四次全国土壤侵蚀普查以及一系列水土保持科研攻关,这都依赖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支撑。刘震要求长江流域各省要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做到“全面覆盖、提高功能、规范运行”;加强监测机构的能力建设,正确处理主业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各省要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经费的投入,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和地方投入,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要抓住第四次全国土壤侵蚀普查的机会,锻炼队伍,提高监测网络的整体能力;要开展以监测网络建设为重点的信息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