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显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0-08-0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封育的草场

源区生态明显好转

源区的油菜花


    本站讯 7月27日至31日,黄河流域国策宣传采访报道组在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访时了解到,随着黄河源头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经过连续多年的综合治理,目前青海省三江源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面积36.2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50.4%(其中国务院批准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5.23万km2)。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日趋频繁,三江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形势日益严峻。根据2000年第三次全国遥感普查资料,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面积95032.68 km2。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
    据青海省水土保持局负责人介绍,自2005年青海省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以来,按照水土保持工程投资1500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千米总体规划要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依法管理、完善配套法规、突出预防保护宣传和注重高素质水保队伍建设等措施,已在三江源地区通过实施植树造林、封育、修建石谷坊,重点区域重点部位设立宣传碑、宣传牌等措施,已完成了3条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2km2
    记者在三江源缓冲区海南州共和县二塔拉核心区看到,已封育三年的草场,在今年降水相对充足的情况下,草已长出一尺多高,夹杂着野花野草,凉风吹来,好像再现了“风吹草地现牛羊”的草原景象。
    青海省水保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对实施项目区防治效果的监测结果显示,目前牧草平均高度增加10-30厘米,植被覆盖度提高70%-80%,牧草亩均产量达到270.68公斤,比实施前草地增产70%以上,草场覆盖度达75%以上,中轻度退化草地裸露地基本消失,大部分草地达到优良牧草的标准。
    同时,虽然目前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但是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发展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单位面积治理费用较低、标准不高,形不成综合防护体系等问题依然使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任重道远。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