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经济参考报:水利部拟治理革命老区水土流失 截住流失财富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0-08-0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图为四川省会理县铜矿村治理前(1993年)

图为四川省会理县铜矿村治理后(2005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严重的水土流失却成为很多革命老区百姓脱贫致富的掣肘。一些地区经过长期的水土治理后,实现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往日的“穷山沟”变成了“聚宝盆”。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加大力度治理革命老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水利部目前已经编制完成《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规划》,将按程序报批。该规划涉及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91个县(市、旗、区),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万平方公里,2010年至2020年的规划总投资为652.52亿元。

    历史欠账留下贫困根源

    从陕北到赣南,从太行山到沂蒙山,革命老区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偏远和贫瘠。

    早在2005年至2007年,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组成的团队对革命老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安全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果不容乐观:革命老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有的高达70%至80%。严重的水土流失,恶化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位于四川省会理县城以南27公里的铜厂沟小流域曾经就是一个“干巴沟”,该小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有16.64平方公里,占幅员的比例达到70%。

    因为水土流失严重,铜厂沟小流域内是十年九旱,亩产不到两百斤。90%的农户缺粮,种庄稼是“田等雷响,地等雨来”,遇上五、六月不下雨,别说农业生产,就是人畜饮水也成问题,一家人用一小盆水洗了脸再洗脚,舍不得倒掉还要喂牲口。房屋则一律是又低又矮又黑的土掌房和茅草屋,年年干风季节就有火烧房子的事故发生。

    水土流失和贫困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会理县,长期以来,为发展地方经济,毁林开荒、开矿、修路、放牧,造成水土流失严重。1980年前全县有耕地46.42万亩,1998年全县耕地面积升到62.8万亩。而新开垦的荒地往往又是陡坡地,极易产生水土流失,使耕地肥沃表土层日益减薄,每年剥去的土层难以被人们察觉而忽视,到可以直观地发现这种危害时,土层已所剩无几,甚至基岩裸露,已失去了农业的利用价值,治理也相当困难。

    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沙化、泥沙淤积、干旱洪涝灾害加剧,影响水资源的有效使用,危及生产和生活环境,成为当地老百姓实现脱贫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主要障碍。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国家对水土保持这样的基础性工程投入严重不足,结果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形成了长期的历史欠账。

    “黄土坡”变成“果粮仓”

     1983年起,经国务院批准,水利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以革命老区为主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至今先后开展了四期工程,实施范围涉及陕北、赣南、闽西北、太行山、大别山、桐柏山、沂蒙山等革命老区。截至2009年底,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04.3亿元,综合治理小流域254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公里。

    素有“红色沙漠”之称的江西兴国县,经过20多年重点治理,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1980年的1899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758.4平方公里,下降了60%,山地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8 .8%上升到目前的72 .2%,有林地面积由340平方公里增至2121平方公里,农林牧副渔各业用地得到了合理调整,全县河床普遍降低40厘米以上。昔日的“江南红色沙漠”,如今林草葱郁,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据了解,项目区治理前后相比,人均基本农田在北方增加1亩至2亩,在南方增加0.2亩至0.3亩,粮食产量翻了一到两番,年粮食总产增长了26 .4%,人均产粮增加105公斤,稳定地解决了群众的基本口粮问题。

    位于会理县锁水沟小流域的黎溪镇锁水村三、五社,过去被称为“三跑地”(跑水、跑土、跑肥),治理前650亩坡耕地只能种植产量颇低的玉米、秋乔、巴山豆等杂粮,平均亩产粮食200斤左右,产值110元。经过第二期坡改梯治理后,次年种植烤烟产值达44.93万元,成为治理的典型示范片。另外几个小流域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也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成了高产稳产良田,种上了烤烟、石榴、玉米等粮经作物。

    如今,不只是在荒山上面种植庄稼、放养牛羊,水土保持建设工程更重要的是合理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用刘震的话说,这是一种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兼顾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据统计,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左右,500多万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

    “栽下石榴树,引来金凤凰”

    位于铜厂沟小流域的鹿厂镇铜矿村,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采取了承包、股份制、独资、合资联办、劳资合作、“四荒”拍卖等多种形式,吸引外资,调动全社会治山治水,如今已拥有8000多亩层层叠叠的石榴树。

    依靠水土治理,铜矿村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金矿”,吸引了许多单位和个人前来投资开发。四川省农牧厅投资100多万元,开发荒山400亩;州、县农业部门投资100多万元,开发400亩,县经委投资20万元,开发荒山100亩;凤营乡农民张恒杰投资30万元,开发荒山200亩;原本村干部的董以军,辞去黎溪镇副镇长的职务,第一期工程投资150万元,购买荒山2000亩进行开发;成都养猪大户王潘明投入资金超过200多万元,开发治理荒山1000亩,石榴产量已达到100万斤。

    外来投资户的投资开发,使得铜厂沟的水土流失得到进一步的治理与开发利用。如今的铜厂沟,层层梯田,处处水池、沟渠,条条机耕道,山沟低矮处,一座座拦蓄饮水工程,己将天然降雨量的80%拦蓄在蓄水工程内。

    引来“金凤凰”的同时,“走出去”也成为可能。2007年,铜矿村与上海一家国际贸易公司签订了石榴首批出口至欧洲的订单,400吨优质石榴成功销往欧洲市场。2008年,石榴产量达到1500万公斤,总产值2250万元,人均纯收入1.3万元。

    福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破茧之旅

    由“火焰山”到“林果山”的渐变,是长汀的一次破茧之旅。

    福建省长汀县曾经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中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水土流失历史之长、面积之广、危害之大,一度居福建省之首。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过去的“火焰山”逐渐变成林草满山、果木飘香的风景名胜,其治理模式被誉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优秀品牌,更被两院院士称为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

    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随全国政协和水利部的专家团来到长汀,随行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巡视员张学俭对记者说,长汀的许多做法,对全国革命老区水土流失带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客家首府”一度面目全非

    古客家人依汀江而居,遂成绵延千年的闽西大邑、客家首府、今日长汀。今天,站在长汀的山上了望,让人感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高速公路在云端盘绕,山脚溪边是如画般的田园农舍。这样的画面断难与“火焰山”、泥石流等现象联系起来。

    但长汀的苦难确是不争的事实。长汀县县长林旭说,这里的农民历来有砍林烧柴的习惯,水土流失就是“烧”出来的。“百姓问计于山林,穷索取而失度,致植被遭毁。四周山岭,尽是红色,闪耀血光,土石裸露,沟壑纵横,泥沙淤塞,年复一年,河比田高(《长汀河田新志》)。”“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长汀以河田为中心的水土流失区生态恶化、居民贫困的真实写照。

    据1985年测定,长汀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面积近1/3。其中绝大多数为强度级的水土流失区。

    长汀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1983年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就曾写下《水土保持三字经》,亲自指导督促长汀的水保工作。从2000年开始,福建省在财政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每年给长汀县安排1000万元的专项治理经费,从而拉开了长汀大规模治理水土流失的序幕。

    长汀县一方面整顿稀土矿点采石场,捣毁非法矿点,治理废弃矿山,迅速恢复被破坏的山体植被;另一方面加强气象观测、水文控制和土壤监测网络的建设,从政策到机制上探索符合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新路子,并重点处理好预防与治理、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的利益关系,从而使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动植物多样性逐渐恢复,治山与治穷同步进行。

    “三个结合”完成一种创举

    将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用“反弹琵琶”的思维创新理念和技术,这是长汀的经验。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宗炜在考察后评价说,这种治理方法顺应了自然规律,是一种创举。

    “等高草灌带”便是长汀人的一种尝试。他们把坡面工程与造林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水平沟整地截短坡面的长度,借以削减径流冲刷力,拦截坡面径流泥沙并沉积养分,形成一条条水平生长的茂密草灌丛。这一做法尤其适用于极强度的水土流失区。

    “草牧沼果”是长汀人的另一种尝试。以草为基础,沼气为纽带,果、牧为主体,形成植物生产、动物养殖与土壤改良三者链接的良性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系统,从而达到治理水土流失、抑制乱砍滥伐、增加农户收入的目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已建设沼气池6800多口,覆盖了近1/5的农户;全县10年新增果业面积近4万亩,植被覆盖率由30%提高到75%。

    创造条件多方吸引社会资本,也是长汀人的一种尝试。县里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建立山林权流转制度;规定山林经营权一定30年不变,每亩租金在28元以下;对项目区种果给予种苗、肥料、蓄水和抚育管理补助,且免交管理与生活用建筑的各种费用;路网统一由政府组织施工,无偿提供业主使用;建立开放式、多元化博士生工作站,为高校、科研单位提供实践平台和应用基地,提高治理科技含量。

    良好的政策自然得到社会的响应。农民刘静美承包了河田镇一块林场,总面积4770亩。他动员在深圳当企业家的儿子回来投资430万元,种植杉树、马尾松等,迄今已造林2820亩。他对儿子说:你不会亏的,家里有你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厦门树王银杏制品有限公司也在长汀扎下了根。他们在策武乡开发了一个银杏基地,十年来已投入800多万元,植树4.7万株、2309亩,亩产值达3500元。在取得丰厚回报的同时,也为村里人每人每年增加近600元的收入。

    为全国老区治理提供范本

    经过治理,长汀水土流失区占总面积的比例已从原来的近1/3降到7%左右。长汀的成功实践,为革命老区走出水土流失与贫穷阴影提供了范本。

    目前全国1300多个革命老区中,绝大多数存在着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面积占其总面积一半以上,有的县甚至高达80%至90%。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的地域,按土壤侵蚀类型可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南土石山区和南方红壤丘陵区五种。长汀所在的南方红壤丘陵区,其面积之大,涉及农业人口之多,均居各类型区首位。

    近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水利部、财政部牵头组织了一系列以革命老区为主的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工程投入严重不足,财政补助标准不高,水土流失治理范围不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涉及的老区县仅86个,不足全国革命老区总县数的7%;涉及水土流失面积10万平方公里,不足全国革命老区县水土流失面积的10%。

    两年前,水利部组织了两院院士对革命老区进行了调研。据此,孙鸿烈等10位院士向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呈送了“关于加大革命老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的建议”,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8年8月,两位总理做出了明确指示,要求水利部、财政部尽快组织编制《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规划》。

    据了解,目前该规划已基本成形,正准备上报国务院。此规划将涉及20个省份的491个水土流失重点县(市、旗、区)。按此规划,今后10年,这些县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1万平方公里,总投资650多亿元。其中,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海南7个省147个县,皆处在南方红壤丘陵区。

    水利专家认为,红壤丘陵区的治理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水土资源,改坡地为平地,改旱地为水地,建设高产稳产田,做到粮食自给有余;实行乔、灌、草结合,建设植被;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建设“名、优、特、新”经济林和果品基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在这一方面,长汀显然可以提供长足的经验。

    水土流失是制约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访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

    经济参考报:1983年开始我国实施了以革命老区为主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至今先后开展了四期工程,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刘震:经过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连续、集中、综合治理的地区,实现了基本农田、粮食产量、群众收入“三增加”,农业生产条件、群众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三改善”,水土流失量、坡耕地、贫困人口数量“三减少”。实施的各项措施保护了水土资源,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一是项目实施区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据测算,以革命老区为主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的各项水土保持设施年均减少泥沙能力达到2.8亿吨,治理区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了24%,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面积,降低了水土流失强度。

    二是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重点治理区抗灾能力显著增强,促进了社会发展。

    经济参考报:目前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面临着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刘震:目前,革命老区的水土流失治理还有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工程涵盖范围小,治理速度慢。正在实施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涉及老区县86个,仅占全国革命老区总县数的6%;涉及水土流失面积10万平方公里,不足全国革命老区县水土流失面积的10%。截止到2009年底,治理完成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尽管四期工程由过去的42个县扩大到106个县,但规划治理面积也仅有0.31万平方公里/年。

    二是国家投入少,中央补助标准低。据调查测算,严重水土流失地区要实现基本治理,每平方公里的投入标准应达到50万元左右(折合333.3元/亩),治理难度大的一些地区则要高达70万元至120万元。而目前,每平方公里治理面积中央财政补助仅6万元(40元/亩),仅占实际投入的10%至15%左右。

    三是资金缺口大。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以前,工程建设的资金缺口主要依靠各地大量的群众投工投劳来弥补。农村“两工”取消后,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组织农民参与工程建设面临着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经济参考报:针对这些现状和问题,下一步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将有哪些规划,预计达到怎样的目标?

    刘震:目前,水利部已编制完成《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规划》,将按程序报批。本次规划将对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宁夏等20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1个县(市、旗、区)进行治理,规划区范围面积为126.22万平方公里。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规划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50%,年减少土壤流失量5亿吨;林草覆盖率达到50%。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经济迅速发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北方地区,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亩,南方达到1.0亩,粮食实现自给有余;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促进脱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期目标为到2015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5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治理程度达到40%以上;治理区治理程度达到70%,保水保土,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实行封造育结合建设植被,治理区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0%,林草覆盖率达到45%,改善人居环境。项目实施范围内,北方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亩,南方1亩,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在450公斤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0%,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经济参考报:水土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如何确保资金充分、有效地投入?

    刘震:水土保持要实现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其中国家投入是主渠道。国家将革命老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重点建设项目,安排专项资金,逐步增加投资力度,提高补助标准。

    地方财政要按规定要求匹配资金,保证按时足额到位。在国家、地方财政投资的同时,不断深化投资机制改革,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政策调动、典型示范、效益驱动、技术支持、服务促进等方式,积极引导大户、专业户及外资治理水土流失。建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加快治理速度,扩大治理规模,提高治理标准,发挥综合效益。

    在一些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一定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社会资金也愿意投入。国家对这些社会资金投入的项目一视同仁,还会给予一定的补助,或者配套建设水利设施和生产道路等。

    当地老百姓的投工投劳也是重要的方面,各地应把革命老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纳入农村用工“一事一议”范畴,制定并完善水土流失治理群众投劳政策,规范程序与监督管理,确保有足够的劳力投入治理开发。

    记者:白田田 叶建平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