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三江源区土地沙漠化呈减缓之势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0-08-1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风沙区治理

生态修复


    本站讯 近日,黄河流域国策宣传采访报道组在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随着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多年连续的综合治理,目前青海省三江源区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整体呈减缓之势,土地沙漠化扩大势头已出现可喜逆转。
    例如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塔拉滩(地名),分一塔拉,二塔拉,三塔拉,它是青海省共和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江源区风沙危害最严重的生态脆弱区。在海南州二塔拉核心区,记者看到,已封育三年的草场,在今年降水相对充足的情况下,草已长出一尺多高。
青海省海南州水利局副局长张有武在接受采访时说:“没有封育的就是生态沙化比较严重的,后面的这一块就是实施项目至少三年,封育情况就比较好一点,所以恢复的比较好。”
    张有武告诉记者,塔拉滩曾经是水草丰美的草原,在上世纪50年代,这里牧草的高度能蹭着马的肚皮,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由于超载过牧和气候干旱等原因,塔拉滩土地沙漠化速度日益加剧,沙尘暴频繁。
    青海省海南州水利局副局长张有武说:“通过这个生态项目的治理以后,塔拉滩的沙漠已经控制住了,不然的话就是整个塔拉滩的沙化面积通过风吹自然的这些因素,整个将沙流量推到龙羊峡库区,就会影响到我们整个黄河下游,黄河水的排沙量的提高。”
    海南州共和县水利局水保站站长曹昌福介绍说:“(以前通过草场样方调查)这里的水土流失侵蚀模数是4500到4800左右,现在通过封育以后,侵蚀模数减少到3500,效果相当好,在水土流失的治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据了解,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高原,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区域,被誉为“中华水塔”。2005年,我国政府规划投资75亿元在这一区域进行退牧还草、封山育林和沙漠化防治等建设工程,力争使三江源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