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用生态理念铸就绿色和谐之路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1-01-0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在山与水环抱中的响滩大桥

水杉、路、桥与水的融合--建成的响滩大桥

利用弃渣场造田

边坡防护--渗透着生态环保的理念

对高边坡采取客土喷播的养护措施

施工中边坡绿化养护

    虽然已是深冬时节,但当车子飞驰上即将竣工的十天高速汉中东段时,满眼尽是锦绣的绿色。那在寒冬中依然生机勃勃的绿草,笔直的竹林,还有绿意盎然的树木,像一条绿带环绕在高速路两旁,丝毫没有一点寒冬的肃杀。车行驶在其中,人犹如在画中行走。
    十天高速汉中东管理处处长王斌科告诉记者,两年来,十天高速汉中东段共完成水保投资约2亿元,其中工程防护投资约1.2亿元,水保防护面积约5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约1万亩,用生态理念在全省打造出了一条最美的生态环保、自然和谐、安全舒适的高速公路。

转变理念  描绘绿色之路


    湖北十堰至甘肃天水高速公路(简称十天高速)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一条横向联络线,是接连接我国中南与西北地区的便捷公路通道之一,也是构建陕西省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覆盖全省、通达四邻的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线东起湖北省十堰市,西至甘肃省天水市,途径湖北、陕西、甘肃三省。陕西汉中境内经过西乡、城固、汉台、勉县和略阳县。十天高速汉中东段从西乡茶镇至城固县上元观,沿途经过西乡、城固2县13个乡镇、51个行政村,路线长98公里,全封闭全立交,设计时速80-100公里每小时。主要工程量为:路基挖方1577万立方米,填方1025万立方米,桥梁57708延米/196座,涵洞通道120座,隧道20065延米/14座。整个高速路沿汉江及其支流由东向西布设于大巴山北麓山地,境内以少土多石的低山丘陵区为主,年降水量为765-930毫米,该段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属国家级预防保护区,也是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和陕西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
    针对陕南秦巴山区植被易破坏、难修复的实际情况,在项目设计中,陕西省高速集团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委托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上中游管理局西安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国家高速公路十堰至天水联络线陕西境安康至汉中公路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并经过水利部审批。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永久与临时相结合的原则,景观协调、经济合理、综合利用的原则,尽量避免大开挖,争取实现绿色全覆盖。在建设过程中,十天项目汉中东管理处,结合汉中地区的气候和植物特点,先后邀请有关水保专家对主线绿化工程设计进行了4次优化,坚持因地制宜、动态设计的理念,结合陕南山区布线实际与后期运营服务需要,不求布局对称、大小一致,尽力依山傍势减少大开挖大回填,并将优化设计贯穿到绿化施工的全过程。
    针对沿线不同的地形条件,在设计中尽可能避开村镇和良田,避免深挖、高填,尽可能减少开挖填筑对自然地表的破坏,达到减轻水土流失目的。对路基、路面综合排水进行了系统设计,通过设置排水沟、边沟、截水沟、急流及桥涵构造物,实施路面、路基集中排水,有效防止了雨洪对人工路基边坡的冲刷侵蚀。在隧洞设计中,他们按照“早进洞、晚出洞”的理念,设计出了“零开挖进洞”方案。在隧洞开挖时为避免隧洞口垂直开挖式面过大,为安全先采用锚杆在洞口支护,然后开挖,延长了隧洞,就是所说的“早进洞、晚出洞”,使隧洞更安全、更稳固、更好地保护了现有植被。在西乡沙河口响滩大桥段水保方案设计中,为了保护2000多棵水杉免被破坏,他们将设计方案进行了更改,将路线往河道靠近约四十米,虽然看上去似乎投资加大,但却保护了植被,减少了开挖和林地保护。针对盐井立交地处两个山道之间的情况,他们没有按照以往开通视角的建设方案,将所有山石开挖,而是按照缓边坡、“高尔夫球场式”的微地形进行设计,既解决了弃渣堆放的问题,又减少了匝道下边坡的防护工程,使立交区的小地形与周围大地貌和谐一致。
“这主要是理念的转变”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的王斌科说,“现在我们搞公路建设,不再像过去那样进行‘外科手术式’的大开挖、高填方,而是按照路与自然和谐、路与人和谐的理念,尽量减少开挖或不开挖。在十天高速汉中东段,我们更是延续了这样的理念,并从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付诸实践和不断完善,依靠科技手段让绿色环保再度成为焦点。
    能不占的地一分也不占,能不挖的树一棵也不挖,“最小程度扰动、最大限度恢复”,不破坏就是保护。这是十天线汉中东管理处建设管理过程中遵循的绿色环保理念。

精诚协作  打造生态之路


    “理念的转变,带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十天高速汉中东管理处专门设立环境保障科和绿化工作组,负责与汉中市、县水保的业务协调和跟踪监督水保工程建设情况。汉中市委、市政府和城固、西乡县分别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交通、公安、林业、水利等部门和沿线各乡镇主要领导参加的高速公路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专门处理征迁、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方面事宜。在项目建设中,省市领导经常深入第一线督促检查工程建设情况。各级交通、水利水保部门领导也经常检查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进展情况,使公路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了工程建设项目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
    为了确保高速路建设中水保方案切实可行,汉中市、县水保监督站强化职能,对水保方案实施情况进行了多次检查,对工程建设中水保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出主意想办法,并有力地保证了公路沿线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在公路选线和设计方案中,十天高速汉中东管理处高度重视,充分听取汉中市、县水保监督管理部门的建议,科学制定拦渣和绿化方案。在工程建设中,双方定期召开工程协调会、定期去施工现场检查巡视,精诚协作,确保水保措施落实到位。为了提高绿化工程的质量、进度、规范化和精细化施工水平,达到预期效果,管理处因地制宜并借鉴吸收其他高速公路绿化经验和成果,制定了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施工指导意见书,及时下发《边坡绿化施工质量要点》,实行施工周报制度,合理安排计划,组织施工单位现场观摩学习,聘请组建绿化工程专家咨询组,定期研究优化设计方案,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绿化进程。管理处、各工作组、监理单位都将边坡绿化纳入日常管理之中,督促路基单位加快防护施工进度,同时要求绿化单位加大人员、设备投入,对每一处坡面限时完成,只许绿化施工等工作面,坚决不许工作面等绿化施工。
    管理处和水保站的精诚协作,使得水保建设方案执行一路畅通,为打造生态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施工  建设和谐之路


    “陕南降雨较多,说来就来,一场雨就将开挖面冲的面目全非。”王斌科说。
    山区高速公路的挖方段较多,对山体、植被的破坏比较严重,生物防护工程既对人为施工痕迹的覆盖,又是对自然生态的及时恢复,但绿化工程有一个成活、生长的过程,要保证在公路通车之前行车视线以内看不到裸露的山体,这就要又快又好地做好水保绿化工作。
    在水土保持建设中,他们除了考虑路基工程、桥梁隧道及沿线附属工程等本身安全运行因素以外,也考虑了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将公路绿化和防止边坡水土流失相结合,将陕南地区山清水秀、植被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完全予以恢复,基本做到了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同步。
    为了加快边坡生物防护施工进度,汉中东管理处在绿化工程招标之前,就将边坡生物防护划归路基施工单位,在2009年7月率先进场开工,实行边开挖、边绿化的工作方法。由于边坡绿化受防护工程施工的制约较大,绿化工作界面移交缓慢,他们不等不靠,见缝插针,按照“开挖一级、防护一级、移交一级、绿化一级”的理念,积极督促绿化施工单位协调路基施工单位,创造条件抢抓工作面。为了避免边坡景观的单一性,他们对全线边坡进行排查,选择坡度平缓、地质条件较好的段落,依据周围山势和自然植被特点,栽植与周围植物种类相近似的品种,让公路绿化与原始植被融为一体。
   十天高速穿越陕南秦巴山区,道路边坡大部分为石质结构,绿化难度较大,要提高工程项目品位,就要在边坡的绿化上做文章。根据沿线地形特征和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他们改大块体浆砌石挡墙、浆砌块片石护面墙为锚索及锚杆框架梁拱形骨架、植生袋种树、种草护坡,特别对于膨胀土、滑坡与崩塌等不良地质区域,分别采用路床下换砂砾石、石灰土及挡土墙、柔性防护网等工程措施,不仅有效地维护了路基边坡稳定,而且较好地防止了路堤、路堑边坡水土流失。路基排水按分段自成体系的原则设置,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条件,将流向路基及路基范围的水流,通过边坡上的截水沟、平台排水沟,路基两侧设置的浆砌石边沟、排水沟,路基中设置的纵向盖板涵和倒虹吸组成的排水系统,平稳地导入自然沟道、排洪排涝区和天然河道内。既避免路基遭受冲刷水毁,又使水沿着已经衬砌的渠道畅泄,减少了水土流失。
    在生物防护中,管理处从建设环保型和生态型公路的总要求出发,充分利用陕南当地自然地理、水文地质条件,选择易成活、易管护的乡土适生树草种植,并经过实地考察和比对绿化方案,优化绿化及生态防护设计。引进先进技术,让边坡绿树成林。引进土壤菌永久绿化法,在岩石表面播撒有效土壤菌,实施“造血”,使岩石的风化、土壤化过程加速并持续进展,将含草、灌、乔树种的营养层均匀地喷播到岩石边坡上,最终在岩盘上生长出植物。应用土壤菌永久绿化技术造价与常规方法基本相当,甚至更低,特别是后期无需人工养护,真真正正实现复绿“零养护”、永久性复绿、100%的绿化。在苗木栽植中,实行精细管理。对立交区和碎落台的土方平整、碎土,逐点逐段验收,合格后方可种草。对栽植后的苗木及时浇水、修剪、喷药防虫,更换枯死苗木,草坪及时除杂草、补种,因季种植,提高苗木成活率。
    十天线汉中东段地处秦巴山腹地,沿线林木生长茂盛,自然景色秀丽。加之秦陇、巴蜀与楚荆三大文化版块在这一区域融会贯通,所穿越的地区文化色彩呈现多元,地域民俗氛围浓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如何让高速公路所到之处,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他们坚持让绿色在这里生根发芽的理念,经过对当地树种分布情况认真调查之后,他们决定适量使用汉中的乡土树种,将竹子、枇杷、橘子、茶树等分别栽植在全线立交区,给房建站区各设计了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经济林木,一处立交一个主题,一处房建区一个主题,也充分突显了每一处的绿化主题,建成了以竹子为主题的盐井立交、以茶树为主题的沙河口立交,以竹、菊、兰、茶为主的绿意融融的谢家营立交,将汉水文化与秦巴风景全部融入其中,建设出一条和谐之路。


严格监管   铺就希望之路


    十天高速公路建设自2008年开工以来,市、县水土保持监督站对该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进行了多次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书面整改意见,督促建设施工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今年4月,汉中市水保在检查弃渣场中发现,西乡古城隧道出口至城固段渣场地基膨胀土层,由于原地基基础太软,已修建的部分拦渣挡墙由于地基下沉导致变形损坏,于是要求重新修建或加固拦渣工程,并组织水利、水保等有关方面专家现场会诊,提出了解决办法。对弃渣体顶部周边沿山体坡面修建截排水沟道,及时将雨水排出,防止水流冲刷,消除渣体安全隐患,减少水土流失。项目监理部门充分发挥职能,采用地面观测法、调查监测法和场地巡查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水土保持跟踪监测。管理处每月都通过举行劳动竞赛月活动,对18个施工单位水保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对水保工程质量不合格的施工单位扣除质量保证金,先后扣除几个施工单位水保工程质量保障金60多万元。
    针对公路建设渣土较多情况。为了确保渣土堆放科学、经济,汉中市水保站在可研设计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了施工中的水土保持补充设计,将可研阶段的30多个渣场,变更成90多个,并对这90多个渣场进行了详细的工程和绿化设计,使得渣土堆放安全、合理,易于利用。整个渣场设计按照安全第一的原则,对弃渣场底部进行拦挡工程防护,对于基岩较浅的地区,挡渣墙基础要求建有基岩层,主要为西乡段古城隧道进口以东渣场。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少占耕地,他们将废弃的渣土堆放于集水面较小的沟谷,通过填谷平地,覆土还耕,整出了一块块梯田,变废为宝。通过这样的转化整治,既避免废弃土石方占用土地及增加防治费用,以达到科学合理调配利用和综合利用的目的,又增加了当地农民的耕种田地,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受到当地群众欢迎。据了解,他们先后整出60公顷田地,有效地增加了当地的田地。
    汽车奔驰在坦途的十天高速上,一幅幅如画的风景扑面而来,一座座高山河谷褪身而去。昔日难于上青天的秦巴山再也阻挡不了秦巴人的脚程。十天高速汉中东段管理处不仅为三秦人民建成了一条全省最美的山区高速,而且还为秦巴山人铺就了一条幸福、希望之路。

    记  者   秦延安   陕西水利编辑部
    通讯员   张炳彦   汉中市水保监督站
             郑兴旺   陕西省高速集团十天项目汉中东管理处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