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松辽流域水土保持六大亮点诠释“十一五”成就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1-02-2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十一五”时期,松辽流域水土保持管理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突出为粮食安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高农民收入提供支撑和保障这条主线,统一规划,分区推进,严格监管,流域管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水土保持督察管理模式逐步转变和完善。由单一水利部门监管转变为水利部门、建设单位的上级管理部门和广大群众共同监管。采取“滤清思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类督察”的工作方略,对在建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开展了专项督察行动,涉及煤矿、公路、铁路、热电、水利、矿山等行业,专项行动增强了开发建设单位的水土保持法律意识及履行法律义务的自觉性,促进了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十一五”期间,共检查了部批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近120个,水土保持专项设施验收48项,有效地防治了生产建设项目和人为水土流失的产生。
    ——流域水土保持督察管理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制定出台了《松辽流域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办法(暂行)》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松辽流域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制定了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评估验收管理、参加审查管理、监督档案管理和培训交流等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充分体现规范性管理理念,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
    ——黑土地水土流失治理进程稳步推进。继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一期工程之后,水利部和国家农发办为抢救性地保护黑土资源,巩固土地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了农发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涉及黑龙江、吉林两省和黑龙江农垦总局共计31个县(市、区、农场),工程以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为实现黑土区农发项目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松辽委创新管理手段,通过创建优质工程抽查核检活动,为实施奖优罚劣滚动管理机制提供科学依据。至2010年末共完成治理面积1367平方公里,各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0%以上,林草植被覆盖率增加20%以上,年均土壤侵蚀量减少0.3亿吨。
    ——流域监测管理能力全面提升。首次利用“3S”技术陆续开展了大兴安岭预防保护区、长白山预防保护区、西辽河大凌河中上游重点治理区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监测面积达35.5万平方公里。开展了“典型黑土区侵蚀沟发展及吞食耕地动态监测”,利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Corona和2005年以来的Spot-5遥感影像进行侵蚀沟发展变化趋势的监测,动态分析了近40年来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的时空变化和损失耕地的数量。开展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二期工程中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能够实现水土流失监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分析、应用、发布一体化的应用系统。
    ——水土保持管理和技术的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对从事水土保持前期工作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参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服务的单位多次专门组织召开培训和交流,统一思想认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展服务工作,既为建设单位的水土保持工作当好参谋,也为监督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科技基础工作扎实有效。松辽委组织制定了《松辽流域水土保持科技发展指导意见》,统一科技发展工作思路,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确定范围和主题。先后组织开展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等一大批科研及成果推广工作,许多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全国第一个流域性技术标准——《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标准(SL446—2009)》的颁布实施,为提升黑土地水土流失防治水平提供了技术保障。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