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南方日报:河湖广东 治水新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4-03-2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增城派潭河岸绿、水清、景美,已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

广州市海珠湖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惠州市金山河经整治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大大提高了城市品位  邹锦华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中国第二大流量的河流——珠江下游的广东,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也因水面临新的挑战。
  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到服务于农业生产;从服务于珠三角地区领先起跑的城市化进程,再到如今服务于现代生态系统,广东治水一直因时代而变,不断丰富内涵,努力领改革创新之先。
  当今,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发展时代,水的生态作用日益重要,并成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在第二十二届“世界水日”和第二十七届“中国水周”来临之际,特推出专题报道,探寻河湖遍布的广东近年治水之变,探问改革创新的广东未来水生态文明的路径和愿景。

                                  撰文 邓圣耀 粤水轩 邓鸽 编辑统筹 李国飞
  传统治水理念转变为打造水生态
  广州城市“绿心”原是水利工程

  顺着广州城市中轴线往南,空中俯瞰,海珠湖湖心岛恰好与广州塔、体育中心呈一直线。如果说中轴线北段展现的是现代化城市景观,中轴线南段则是由湖区、果园组成的“生态绿轴”。镶嵌在中轴线上的海珠湖,是名副其实的广州“绿心”。
  来到海珠湖,花团锦簇,草木扶疏,游人如织。海珠湖湖心区面积1422.6亩,俯瞰海珠湖,由石榴岗河、大围涌、大塘涌、上冲涌、杨湾涌、西碌涌等6条河涌相连组成“玉环”状的外湖,环抱着圆形的内湖,十分优美。因此,海珠湖也被人形象地比喻为“金镶玉”。
  “我经常跟家人来,这个公园空气好、风景美,还不收钱。”住在附近的董阿姨带着3岁的小孙子坐在湖边乐呵呵地说。
  笔者了解,游客们大都知道海珠湖是人工湖,但不知它是水利工程。事实上,作为海珠区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海珠湖的主要职能是雨洪调蓄、调水补水。
  广州市海珠区水务和农业局总工程师周劲峰回忆称,海珠区整体是一个“水网区””,水面率达18.04%,随着城市化进程,区内水网系统相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不少河涌出现了“肠梗阻”,有的甚至变成了断头涌,河涌排水压力增大;加之楼群激增,区域不透水面积增加,导致“水浸街”现象严重,洪涝灾害频频发生。伴随而来的水污染问题,导致海珠区70多条河涌水质发黑发臭,经常维持在劣5类水平,涌边草木枯萎,涌内鱼虾绝迹。
  建设“海绵城市”是现代治水理念,广州市早在2008年便决定在海珠区挖一个人工湖,给海珠水系安装上一个强大的“引擎”,使其既可调蓄雨洪,成为海珠治水体系中调水补水的核心,又可从根本上消除海珠水环境污染的隐忧。这也是传统水利工程的做法,重在水利效益。
  但广东水利人的思考却不仅限于此。他们认为,既然是水利工程,就要进一步利用好水,能不能根据海珠区本身岛区的特殊性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将海珠湖建设更科学地纳入景观建设的规划范围?既突出它的防洪抗涝功能,洪涝来时可以作为蓄洪区,又提升它的多元价值,洪涝去时又可以作为“休闲区”。于是,海珠区立即着手论证,随即明确了目标:海珠湖的规划设计必须抓住水生态文化要旨,重点围绕“水”字做好文章。
  从水利到水生态,短短几字之差却是人类对“治水”认识的飞跃,从此,海珠湖开始注入更多的内涵,开始了水生态系统工程的打造。
  首先,它不同于广州现有的流花湖、东山湖,这两个湖目前只作为景观湖,水体流动难度较大,而海珠湖有独立的水网系统,成为海珠区水系的心脏,连通全区众多河涌,将促进全区河涌水体交流和水质的改善。其次,它蓄洪功能将有效减少水浸灾害的发生,保障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再次,它的景观功能将非常明显,成为广州城市新中轴线上的一颗明珠,为市民提供休闲、游玩的去处。此外,它的环保功能将促进万亩果园保护,促进湿地公园建设,促进海珠区形成“江、涌、湖、园、林”的江岛生态系统,将全面提升海珠区甚至广州市的人居环境。
  建成后的海珠湖果然不负众望,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一个水利工程,却发挥出系统性的生态效益。海珠湖调蓄范围为7.78平方公里,结合周边几条河涌本身的涌容,当海珠区发生20年一遇的洪水时,可以降低周边河涌的内涝水位约0.10米。

  干旱之年也能确保流域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河湖管理释放巨大潜力

  河湖管理,让东江流域焕发新的生机。
  近年来,广东水利部门在东江流域通过统一调度河流与水库,实施水量精细化调度,把汛期雨洪资源最大程度转化为可利用的水库水资源,全面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在遭遇历史罕见旱情和确保沿岸群众与香港同胞生产生活用水安全的前提下,有效保障生态用水,维护河流健康生命。
  东江肩负沿岸及香港共4000多万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是珠江流域水资源开发程度最高的河流,接近水资源开发红线。从2008年开始,东江流域逐步开始实施枯水期和汛期水量调度。枯水期水量调度每年10月1日开始,至次年3月31日结束,通过科学调度新丰江、枫树坝和白盆珠三大水库出库流量来增加对河道的补水,确保枯水期供水安全。汛期水量调度则自每年4月1日开始,至9月30日结束,在满足防汛安全前提下,合理控制三大水库出库流量,尽可能在汛期多蓄存洪水资源,以保障枯水期有水可调。
  2011年1—3月枯水期,东江流域降雨比多年平均同期偏少六成多,属极端干旱年景。但是东江流域通过实施河湖(水库)水量全年联调,三大水库在2010年汛期末已经蓄存60多亿立方米可调配水资源,保障了枯水期有水可调,实现下游博罗控制断面下泄流量不少于320立方米/秒的生态用水的控制目标,摆脱了以往特枯年份东江下游取水户饱受咸潮侵害之苦,有效满足了流域内用水需要和确保香港供水安全,。
  据了解,每年后汛期,根据天气预测和水库蓄水情况,水利部门未雨绸缪,要求各地在确保水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调度,将汛期洪水尽可能拦蓄下来,让水库多蓄水,实现雨洪资源化,为枯水期和来年春耕用水储备足够的水源,为水量调度提供更大的空间。
  据东江流域管理局副总工程师石教智介绍,东江水量精细调度,是根据全年不同的时段,采用不同的调度方案,对东江三大水库的出库流量进行控泄,要求水库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发电等效益,实现水库水资源效益最大化。每年3月和9月,东江局就组织水利、水文等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根据气象水文资料和当时东江三大水库蓄水和来水态势,编制汛期和枯水期水量调度方案,经省水利厅批准后,下发至南方电网、粤电集团、东江三大水库管理部门和东江沿线相关部门执行。通过近6年的水量调度,东江三大水库调蓄作用和综合效益大大增强,水资源的调配日趋科学合理,至去年汛末,三大水库可调配水资源量已达70多亿立方米,打下了应对流域连续多年干旱的水量保障。
  专家指出,在极端干旱年都能有效确保生态用水安全,维护河流健康生命,说明东江流域管理科学高效。

  防洪与水生态修复并举
  小流域治理也能作出水生态大文章

  中小河流和小流域治理是水生态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经过前些年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广东大江大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目前广东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中小河流,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重点已经转向以中小河流治理为主。各地在治理过程中,注入生态理念。在治理重点上,不但突出了防洪安全,同时兼顾生态修复、水源保护、环境治理和旅游开发等。
  笔者在广州增城派潭河发现,沿河边绿道一路北上,只见两岸满眼翠绿、山峦叠嶂,给人最大的感受是,酒店林立,河水清澈,风光秀丽。
  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白水寨风景区,游客多、酒店多,为什么还能保持清澈的河水?
  派潭镇水利所工作人员黄忠辉解释道:派潭河流域治理遵循安全、生态、发展、和谐的理念,在解决防洪安全的同时,兼顾生态修复、环境整治与水源保护。流域内的污水,包括酒店污水、景区污水、农村生活污水、镇区污水等都经过处理,达标排放,有效保护了派潭河的水环境,实现碧水长流。
  派潭河地处增城市北部派潭镇,是东江的二级支流,集水面积357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增城市北部生态产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流域生态问题日益凸显。水利设施防洪排涝标准低,挖矿洗矿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劣,洪涝灾害频频发生。
  在防洪治理上,坚持“蓄、疏、防”相结合的治理思路,根据流域内不同河段的防洪减灾需要,因地制宜把派潭河流域划分为三个治理区:一是在上游的生态保护区,突出“蓄”的理念。对大封门、七星墩、白水寨等6座小型水库进行达标加固,提高上游蓄洪削峰的能力。二是在中游的河道整治区,突出“疏”的理念。顺应河势,对12.74公里河道进行清淤疏浚,保持河流的天然形态和景观,在疏浚的同时对河道沿线进行简约生态整饰。三是在下游的防洪安全区,突出“防”的理念。对河道沿岸堤围进行达标加固,改造排涝泵站5座,加固水闸5座,建设排洪渠约15公里。
  在解决防洪安全的同时,增城市对优化水生态又亮出“四板斧”,即保护、治理、修复、减污。
  经过整治后的派潭河小流域,防洪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清、岸绿、景美已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增城区的一张靓丽名片,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同行络绎不绝。
  派潭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得到水利部领导的充分肯定。水利部领导认为,通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城乡环境升级、促进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做法很好。特别是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的做法,可作为全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一个标准。
  派潭河的综合治理,只是广东中小河流治理的一个缩影。目前,通过中小河流和小流域治理,约468万人口和187万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在近年防御特大山洪灾害中,发挥巨大的防洪和生态效益。
  在水网密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地正开展以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内容的河涌治理,东莞市启动实施江库联网工程、中山市投入近百亿元治理河涌修复水生态。2013年,《珠江三角洲河涌整治与修复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实施,计划 2030年前投入856亿元完成169条主要河涌整治,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将全面辐射、带动和促进全省各地开展生态水利建设。

  城市河湖治理
  “蓝色城市”串起水的珠链

  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以河流为脉络,生长出了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群。在这里,一条河的命运,就是一座城的命运。
  在惠州市,2011年之前的金山河,河道成为露天排污通道。水体恶臭,蚊蝇成堆,汛期发威,金山河染上了市民唯恐躲避不及的“城市病”。
  3年过去,如今的金山河,淤泥黑水已被浅浅清水取代,河渠近岸处处亲水楼台,河畔种植小叶榄、竹子等绿色植物。沿河两岸的绿道,可散步,可骑行,连接金山河两岸的一座座风格迥异桥梁,与河水形成小桥流水景观。
  “金山河活了过来,我们周边居民的生活也活跃了起来。”有市民这样评价。笔者发现,金山河的治理,早已超乎了对一条河流外观的改造。在惠州市委书记陈奕威看来,城市河流治理是点亮整个城市生态的关键,“要让河流的‘生态长廊’建设成为人们营造亲近自然的‘慢生活’空间。” 金山河综合整治工程的成功,开启了惠州对市区河涌进行通盘整治的5年规划,惠州计划从2014年起每年启动1—2条河涌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有专家认为,在有水域的城市进行生态建设,必须坚持治水为先,建设“蓝色城市”。以河流为城市纽带,以湖泊为城市明珠,构建起灵动的水生态系统,整个城市生态才得以激活,城市景观才富有生命力。
  在广州,白云湖的建设正是在扮演城市水系串珠成链的关键。
  作为本世纪初广州市开挖的第一座人工湖,白云湖通过引水—蓄水—补水,对区域河网发挥水生态恢复修补作用;通过汛期雨洪调蓄,保护该区域的水安全。
  白云湖与周边多个河涌相连,对4条河涌进行水调节:石井河、滘心涌、海口涌和鸦岗涌。铺开了一张水利大网。
  白云湖水利工程管理处主任赵登礼说,白云湖的水是从西航道通过广和泵站抽入引水渠,借助地势差,江水经由引水渠汇入白云湖,通过闸泵引入4条河涌。
  经统计,自2010年4月以来,通过调水补水对石井河等河涌补给水量约8亿立方米。丰水期,每天调水补水总量40万立方米;枯水期,每天80万立方米。通过对河涌引入新水使水更活,极大改善河涌水质和周边生态环境。
  一个城市的水脉,就是一个城市的命脉。海珠区作为一个岛区,河涌纵横交错,相互连通,形成了包括排涝、灌溉、生态环境、旅游景观等多功能的水环境,也造就了江、涌、园、林之间的相互辉映。海珠湖的建设,更使石榴岗河、大围涌、大塘涌、上冲涌、杨湾涌和西禄涌6条河涌相互交汇,形成“一湖六脉”格局。海珠湖也由此实现雨洪调蓄、引水、补水、生态、湿地、休闲旅游等功能,为海珠区生态补水和纳潮、蓄潮发挥重大作用。
  有专家认为,如果说河流成为城市的动脉,湖泊就是心脏,河流与湖泊实现联动,通过其调水、蓄水、补水作用,使得血液健康流动,在这强健的血液循环之上,城市的生态才能充满生机,“蓝色城市”的活力才会被无限激发。

  ■展望

  广东将进一步推进河涌治理与生态修复、中小河流水系连通、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同时通过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创新河湖管理机制,建立水域占补平衡制度等,把水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幸福、美丽家园,为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南方日报》2014年3月21日A05版   撰文 邓圣耀 粤水轩 邓鸽 编辑统筹 李国飞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