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丹江上游生态行之略阳篇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4-07-0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混凝土构件梯田和石坎梯田

石坎梯田

略阳山好水好环境好

    素有“襟喉”、“锁钥”之称,“以其用武之地曰略,治在象山之南曰阳”而得名的陕西省略阳县,地处陕甘交界地带,位于嘉陵江上游,秦岭西段南坡,属“一江清水送北京”丹治工程上游重要的水源保护区。该县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因其地当秦蜀要冲、陕甘纽带,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兵家必争和商旅辐辏之所在。
    秦岭南麓,俗称陕南,生态有大美,文化蕴神韵,又肩负“一江清水送北京”重任,自丹江口库区上游被列入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以来,汉中市实行了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关停并转了所有造纸企业和大部分化工制药等重污染企业,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同时也有大量招商引资项目因会造成污染而被拒之门外。
    2008年曾经受地震影响极度严重的汉中市略阳县,经过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天津市等社会各界的爱心援建,如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按照略阳县水保站孙栓科的话说,在恢复重建之前,略阳县到处都是凹凸不平的水泥路,天晴满身土,下雨浑身泥,遇到大的降雨,山体很容易滑坡,造成泥石流。经过恢复重建之后,大多数的道路都修成了柏油路,滑坡体也被援建单位进行了有效治理,生态植被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样一来,略阳县的灰尘减少了许多,环境也变美了,下雨天出行再也不会为滑坡泥石流而十分担心了。

一江清水送北京,生态经济受欢迎

    在略阳金家河流域,曾经21岁就任该乡副乡长,之后又担任乡长、乡党委书记,县黄金局长、环保局长,现任水利局局长的曹正中向调研组介绍说,略阳全县土地总面积2831 km2,辖21个乡镇183个行政村,总人口20.23万人。辖区西部为嘉陵江流域,流域面积2018.65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1%,东部为汉江流域,流域面积812.35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9%。境内山大沟深、旱涝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遥测和普查统计,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达1675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9.2%。然而,该县水力资源蕴藏量大。县境内有一江十河,属长江流域,分为两大水系。东部汉江水系,年平均流量为11立方米/秒以上。中西部为嘉陵江水系,年平均流量为141立方米/秒。全县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9条。水能蕴藏量为28.7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8.6万千瓦,占全市的 40%和全省的十分之一。已并发装机仅720千瓦,只利用了3.8%,开发潜力巨大。
    与此同时,略阳还是生物资源、药用植物种类繁多的名县。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林地面积290多万亩,有森林植被310多种,天然林2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45%以上,被列为全省23个林区县之一。全县木材蓄积量达670万立方,经济林面积50多万亩,主要有桑、漆、油桐、核桃、青冈、棕榈等,是全省核桃、黑木耳、香菇的集中产区之一。还有可供药用的植物479种,国家挂牌收购的达172种,大宗的有杜仲、天麻、当归、黄连、党参等.其中地存杜仲1.3亿多株,数量居全国之首。以上这些生物、药用资源共同构筑了丹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为“一江清水送北京”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净化作用,为创建生态文明县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国宝”红豆杉  保护机制全
    现已查明在全县290多万亩的林地中,有红豆杉分布和适宜红豆杉生长的林地达160多万亩,其中集中分布面积约7.5万亩、234万余株,是我国红豆杉自然分布的集中区。由于本县红豆杉资源野外蓄积量大、集中连片的天然分布类型独特、适生区生态环境及森林植被的多样性结构完整,从而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红豆杉之乡”荣誉称号。红豆杉作为浅根植物,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十分发达,既是生态保护的优良植物,也是世界上公认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经过了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孑遗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大规摸的红豆杉原料林基地。中国已将其列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联合国也明令禁止采伐。
    红豆杉这类植物近年来是植物界一位走红的明星。因为它可提炼紫杉醇,所以是国际上公认的防癌抗癌药剂,同时又是国家一类保护树种。红豆杉的红豆,宛如南国的相思豆,外红里艳,可以寄托人们的相思。红豆杉得名也是因为它长着与红豆一样的果实,故得名红豆杉。 红豆杉南北各地均适宜种植,具有喜荫、耐旱、抗旱的特点,它不但侧根发达、枝叶繁茂、萌发力强、而且适应气候范围广、对土质要求宽,还耐修剪、耐寒、耐病虫害。而且可以长成高大的乔木、有的单株甚至可以生长上千年不衰,即可以用做要用品种,还可以用做绿化品种,在民间传说中,素有“风水神树”之称。
    为此,1994年红豆杉被我国定为一级保护植物,同时被全世界42个有红豆杉的国家称为“国宝”,联合国也明令禁止采伐,是名符其实的“植物大熊猫”。为了有效保护这一地球上珍稀濒危植物,略阳县在积极开展红豆杉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方面,建立了完善相关保护管理机构,研究制定野生红豆杉保护措施,探索建立健全了补偿机制,提高群众保护意识和参与度,落实国家关于红豆杉资源保护管理政策,确保野生红豆杉种质资源的安全。同时,还在积极推进人工繁育研究,扩大资源总量,合理进行开发利用,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等方面收到了明显效果。
    ——生态大发展  杜仲美名传
    站在枝繁叶茂、林林总总的金家河流域万亩杜仲林里,曹正中局长深有感触地说,杜仲树浑身都是宝,枝叶树皮都是传统名贵中药材,特别是在治腰脊痛,补中、益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等方面疗效俱佳,有“久服轻身耐老”之药效。我们略阳是杜仲的原生地、适生区,也是杜仲的中心产区,发展历史悠久,略阳国家级杜仲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验收,所产杜仲色泽鲜亮、有效成分高,被国家林业局首批命名为“杜仲之乡”。自1983年全国木本药材会议上国家把略阳确定为杜仲重点基地县以来,略阳利用长防长治、丹治项目、扶贫开发、拍卖四荒地、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项目,大力发展既能作药材又能保护环境的乔木树种。目前全县地存杜仲58.6万亩(1.3亿株,人均4亩890株),占全国杜仲地存总量的13%,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首批命名为“杜仲之乡”。早在2008年就被国家质检总局决定对其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在谈到杜仲经济林的发展经历时,曹局长动情地回忆说,原先野生杜仲之所以生存下来很难,是因为80年代初杜仲皮的市场价格一度偏高,驱使当地一些村民大量砍伐杜仲,然后剥皮卖钱,所以造成杜仲资源的大面积破坏。现在山上的杜仲树越来越少,已经很难找到野生的杜仲树了。80年代后期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当时我还在金家河乡当书记时,为了保护已经处于濒危状态的野生杜仲资源,我们选择大力发展人工栽植杜仲为突破口,妥善解决了退耕还林与农民脱贫致富的矛盾。近年来,我们主要结合国家的长治长保工程,把杜仲作为农民退耕还林的主要树种,进行大面积的栽植,一方面就是对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农民增加一些收入。目前,全县有杜仲专业户近2000户,也就是说98%的农民都在种植杜仲。
    在谈及县上对发展经济林的重要举措时,曹局长十分喜悦的说,2003年至今,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借助国家中药现代化,及陕西省发展陕南绿色产业等政策,加快了杜仲基地向规范化、专业化改造生产。充分利用网络和各种招商洽谈会、优惠政策及产品深度开发等方式,促进杜仲产品向外销售和本地增值转化。通过整合全县中药产业,建立略阳县中药产业发展局,将杜仲列为全县重点发展的七大骨干中药材品种之首,同时成立略阳县杜仲协会,采用政府牵头,营销公司、种植大户参与的多头并进方式,进一步推动了杜仲生产销售。在销售方式上,正初步形成公司(收购销售商)+农户+ 政府(协会)等产业化格局。利用网络平台与全国各大中药市场建立销售业务,加快了全县杜仲产品的有效流通。
    与此同时,该县先后与中国茶叶研究所,中科院化学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医科大学等院所合作,陆续建立起以杜仲为原料生产的安山茶叶公司、嘉木杜仲公司、杜仲工业公司、力箭饮品公司等环保加工企业。生产上市了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杜仲胶、仲软胶囊、杜仲酱油醋、饮料、茶叶、酒、调味品、饲料等多类产品,为略阳杜仲迎得了良好的市场声誉,扩大了略阳杜仲的对外宣传。加工的杜仲茶先后获得首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后稷金像奖”、“七五”星火计划奖、陕西省第三届新技术成果金奖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该县立足杜仲这一优势资源,按照“一县一产业”发展思路,县上依托食品医药工业园区,重点打造集食品、药品、工业制品为一体的杜仲产业集群,引进5家环保企业投入生产开发,已建成杜仲雪之溶软胶囊、柔脉胶囊、康乐胶囊、绿原酸提取等加工生产线5条,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2亿元,在有力促进资源变现和农民增收的同时,有效地推进了全县杜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略阳杜仲成了名副其实的名品之乡,在较好地实现丹江上游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这一“摇钱树”先后多次参加全国农业展示会、西部交易会、西洽会、农博会等各种招商、交易、展示会,都收到了良好效果。2000年原国家政协副主席杨汝岱亲临略阳挥毫写下“杜仲之乡”;2001年8月就受到“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采访团专题采访;2004年07月26日国家林业局、环保总局联合做的“秦岭探访”专题对略阳杜仲作了详细地调查与访谈,被搜狐、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等主要媒介转载报道;中央2台和中央7台“农村天地”、“致富经”等栏目组对略阳杜仲进行了多次专题宣传,均收到了很好地宣传效果。
    ——群众要致富  不忘银杏树
    在立有“陕西省略阳县银杏示范基地”牌碑前,我们看到路旁大片的矮化人工银杏林长势喜人,翠绿并带有露珠的银杏叶透过夏日的阳光,在微风的吹动下闪闪发光,满树的银杏果如同碧绿的翡翠压弯了枝头,看上去着实让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了杨万里那首脍炙人口的“深灰浅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韵最高;未必鸡头如鸭脚,不妨银杏作金桃”杰作。走近时,你会发现,在这碧绿蓝天的银杏叶丛中,还有着许多若隐若现的“小翡翠”。这就是银杏所结出的果实——银杏果。这种景象预示着秋天来临的时候,这些小家伙儿将会由青色变为淡黄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这些小家伙儿也将不断的发灰变硬。待到成熟的时候,它们又将以一串串白色的珍珠悬挂在树上,所以又叫白果。
    恋恋不舍地欣赏完人工矮化银杏园后,我们的目光又朝公路对面的银杏人工林投去,诺大的人工林错落有致、碗大粗细的银杏树更是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它的枝干十分挺拔,树干分成许多树杈,树杈上又分出许多小枝,小枝上面长满了深绿色的扇形叶片,夏天的银杏树成了一把撑开的绿绒大伞,茂密的枝叶遮天蔽日,火辣辣的阳光被毫不留情地挡住,让人在树下尽情地分享它的清凉,十分惬意。
    当我们提及略阳县银杏树的历史渊源时,随同的县水保站陈站长兴奋地告诉我们,据清《略阳史话》记载:李白入蜀有感于山迴路转,行旅多歧途,便从成州 (今甘肃成县)开始,每20里栽两棵白果树,一直栽到兴州 (今略阳) 境内的青泥河。略阳琵琶寺现存两棵银杏古树,东边一株为雌株,西边一株为雄株,两树相距8.3米。奇异的是雄树之上寄生着一株桑树,与雄树共生,生机盎然,名曰“银抱桑”;雌株青翠有加,年年结果,不失为秦地略阳一有名的自然景观。
    县水保站高级工程师、当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专业高材生孙栓科蛮有兴致地补充道:银杏又名白果、公孙树、鸭脚树等,属裸子植物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为第四纪冰川后残留的中生代孑遗树种,具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特产中国,世界其他国家只发现化石而无活植物,现各国栽培均从我国引进。银杏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以前,千年古树南北古刹比比皆是。银杏全身是宝,融药用、保健、食用、材用、观赏为一体。在我们略阳既是水土保持先锋树种,又是当地群众最为喜爱的经济林种。其树干端直苍劲,树姿雄伟壮丽,苍翠挺拔。其根如龙盘,巨干参天,冠似华盖,巍峨嶙峋。其叶形如折扇,翠绿莹洁,奇特优美,颇为美观。树体肃穆壮丽,古雅别致,炎夏枝叶繁茂,绿荫蔽日,晚秋果实累累,一片金黄,给人以华贵典雅、大雅别致之感。银杏集树形美、叶形美、内在美、“人格美”于一身,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特别是,银杏适应性广,生命力特强,寿命特长,一次栽植,千年收益,是极具观赏绿化和经济收益的最理想树种。
    用县水利局局长曹正中的话说,该县自1993年以来,便将发展银杏确定为继杜仲、蚕桑、食用菌三大主导产业之后的又一后继骨干项目,从种苗基地建设抓起,引导农民广泛种植。县上为此专门成立了银杏技术指导站、银杏技术协会,为部分乡镇配备专职技术员,对银杏的栽植与管理进行指导,并从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以官亭镇为中心,建立了300多亩种苗繁育基地,并在勉康公路309省道沿线七个镇建成百公里长的银杏林带。银杏指导站先后从山东、江苏等地引进了马铃、佛手、七星果等近10个国内优良骨干品种,建立50余亩良种丰产示范园与采穗园,累计种植人工银杏林4.5万亩,使其成为陕南最大的良种银杏综合性示范基地,该基地已累计向全县提供银杏优良种苗330多万株、丰产园大部分品种已开始挂果收益。

水保生态不放松  一江清水有保证

    孟夏时节的略阳,山清水秀、生机盎然,特别是雨后让人身处其中心旷神怡。不知不觉间,以矿产经济为主的略阳县早已改变了人们印象中漫天尘埃、脏乱拥挤的模样。在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今天,略阳县通过大力实行以水土保持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6月25日,在略阳张家坝流域调研组看到,陡坡上适宜退耕还林的部位,人工林草植被郁郁葱葱;沟坡底部由水泥预制件和石块两种材料打造的隔坡梯田,相互交错分类布局,在绿油油的玉米、大豆等作物的陪衬下,如同山水画般镶嵌在高速公路两旁的山坡上,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使“一江清水送北京”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花,正在丹江上游的略阳大地绚丽绽放。
    ——退耕还林齐心抓,生态建设成效大
略阳县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走出了一条生态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之路。 首先严格按照“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要求,坚持以城区周围和嘉陵江沿岸、勉康公路沿线“一圈两线”为重点,以生态型经济林为主体,实行“高山远山发展松杉用材林和栎类、漆树经济林;中山发展杜仲、银杏、核桃、板栗经济林;浅山发展杜仲、银杏、茶桑杂果林;城镇周围建设风景林”。
    该县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截止2013年底,已累计在全县18个镇179个村28631个农户中完成工程建设任务37.19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8.29万亩,荒山造林16.8万亩,封山育林2.1万亩。并通过“封”(封山育林)、“禁”(全面禁伐)、“退”(退耕还林)、“造”(荒山造林),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做到“树上山、粮下川”,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全县林草覆盖率由1998年的50%提高到现在的65%以上。 通过积极寻求“国家要被子”与“农民要票子”的结合点,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一主五骨干”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仅每年退耕还林按政策兑现的管护费、粮食,就可直接为农民增收1192万元,户均可增收600多元。并适时引导群众实行林药、林果、林草间作,套种柴胡、党参等中药材3万亩,核桃、板栗等小杂果2000余亩,种植优质牧草1.1万亩,发展畜牧圈养大户160户,带动了种植业粮经比例调整到5.5:4.5,全县经济林面积达80余万亩,经济价值1亿元以上。
    ——科学规划巧安排  长治丹治皆出彩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长治工程、丹江上游水源区保护和生态文明县建设的重要措施,历来都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组织领导、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协调管理、技术支撑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长治、丹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
    ——在长治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上,由于略阳全境跨嘉陵江和汉江两大水系,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质构造复杂,长期以来受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不同小流域的自然经济条件和水土流失特点突出。为此,县上确定“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培育主导产业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在综合治理上狠下功夫,在‘绿色产业’上大做文章,在‘科技创新’上力求突破,实行山水林草田园路村统一规划,各项措施一次配套”的防治方略。 以25度坡度为界限,以提高水的利用率为重点,形成“陡坡林草经果园,缓坡梯地节灌田,沟道筑堤造良田,房前屋后建庭园”的规划思路。
    对25度以下缓坡耕地,有条件的地方一律规划石坎梯田,没有条件的地方修建土坎梯地实行杜仲、蚕桑生物护埂,并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将塘池、道路、水渠一次配套到位,实行路渠一体式构建、池塘串珠式分布,形成引、蓄、灌、排有机配套的“金线吊葫芦”格局,做到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先后建成了桃树垭、白果树、罗家坪等14处百亩以上水系配套高标准石坎梯田精品工程,实现人饮地灌并举。对25度以上43万亩的陡坡耕地,稳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区域布局上,坚持突出特色,分类实施,综合开发形成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种的治理开发格局,建成杜仲、蚕桑、银杏、茶、果、牧等特色产业基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由于略阳县紧抓国家实施长治工程的历史机遇,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为目的,以水保生态建设为中心,以基本农田建设为基础,实行区域布局,适度规模,山、水、林、草、田、园、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大幅提高。
    自1989年以来,全县累计实施长治重点治理工程五期,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41平方公里,占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2%。2000年后先后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样板县和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大示范区创建县,2000-2002年连续三年夺取陕西省政府“水利振兴杯”。
    ——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上,略阳县地处秦岭南麓西端,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部,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素有“秦蜀襟带”之称。全县幅员面积2831km2,辖18个镇183个行政村,总人口2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8万人。全县均属长江流域,西部为嘉陵江水系,东部为汉江水系。嘉陵江流域面积2018.65k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71.3%,汉江流域面积812.35k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28.7%。
    2012年4月10日至5月25日,国家审计署委托西安特派办审计组一行7人对略阳县“丹治”一期项目进行了全面审计。审计组通过查阅工程建设资料、检查财务收支情况、查看工程建设现场、询问有关情况后,认为:略阳县“丹治”一期工程已全面完成,并能够认真执行省发改委和省水利厅的管理办法,工程资料齐全,财务规范,工程建设与设计相符,工程质量较好,效益发挥正常,通过审计。
    略阳县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一期项目2007—2009年,工程总投资1823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912万元,省市县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劳折资911万元。工程实施范围为何家岩、硖口驿、黑河坝、鱼洞子、两河口5个乡镇14个村,涉及西渠沟、硖口驿、甘沟、木家河、千担沟5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1 km2,其中综合治理面积38.39 km2,生态修复面积42.62km2,受益人口11735人。
    2010年3月,由陕西水利厅组织专家组对略阳县的“丹治”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进行了检查验收。专家组通过实地检查和查看资料后,一致认为,陕西省略阳县在实施“丹治”工程过程中做到了组织领导到位、工程建设合格、资金管理手续完备、技术管理规范、监督执法与宣传到位,整个工程建设符合国家技术要求和规范,同意通过省级检查验收。
    自2007年“丹治”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生态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先后实施两期,共涉及黑河镇、两河口、仙台镇等5个乡镇19个村10条小流域。一期项目已于2010年结束并顺利通过省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验收和国家审计署的委托审计,二期项目目前正在按照上级批复计划进行高标准实施。为了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在两期的项目实施过程中,略阳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高标准的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的目标,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创新思路,锐意进取,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加快辖区内丹江口库区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建设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统计,截止今年6月底,略阳县一二期“丹治”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生态建设项目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80多km2,占项目区治理计划的66.4%,其中综合治理82km2(坡改粮梯470多hm2,营造水土保持林草6000多 hm2,营造经果林1600多hm2,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57处),生态修复面积近100 km2,受益人口2.2万人。两期项目已完成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基本农田4600亩,新增灌溉面积0.14万亩;新建农村供水工程9处,解决了0.45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经过治理的项目区,目前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人为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基本农田大量增加,粮食单产稳步提高;经济林水保林面积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上级组织工程项目验收时,林草措施成活率和工程措施保存率双双达到100%。工程建成后交付村委会及受益农户管理和使用,现运行正常并发挥效益。与此同时,县上还采取有效措施,出重拳治理水污染,先后投入上亿元新建污水处理厂日排水1.5万吨,实现污水达标排放;使农村20个1000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责任考核、规范化管理,有效地保护了丹江上游水源区的水质安全。
    在项目建设中,略阳县坚持以“生态文明”为宗旨,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以强化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为目标,对规划区域内进行河堤修建、河道清淤、修复农田水利设施、坡改梯治理,加强耕地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村耕地保护性示范区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在积极开展山清水秀民富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抓规划、建精品、树样板”,因地制宜,规范管理,狠抓落实,并建成了西渠沟流域、长坝流域、张家坝流域等一批精品工程。项目区建设在大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群众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还呈现出了五个明显特点: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齐抓共管抓落实。略阳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高度重视,齐抓共管,成立了以县长为总指挥的“略阳县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水利、计划、财政等部门为成员,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项目区各乡镇也成立了建设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派驻专人驻村协调,水保技术人员更是常驻施工现场,认真核查每一道工序,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是精心规划巧安排,项目建设树精品。该县把抓典型、建精品、树样板作为“丹治”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生态建设项目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药则药、宜果则果、宜梯则梯,生物与工程同步,经济与生态并重,精心规划,科学布局,先后建成了白果树和上院子以石坎为主高标准梯地,配套了路渠,实施了溪沟整治,起到了典型样板。随之各条流域根据实情,既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又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开展了大规模全方位的工程建设,对整个项目区建设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三是强化建设质量管理,突出综合治理效益。项目实施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四项”制度要求,牢固树立“宁缺勿滥,宁高勿低,不图量大,但求质高”的精品意识,严格执行《陕西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严把规划设计关、工程施工关、竣工验收关。在各治理点建设过程中,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达到保土、保水、保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举的原则,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草、路、村综合治理。通过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植物措施相结合,有机相连,形成由点向面辐射,由面向点靠拢,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大规模治理格局,形成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综合防治体系。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减少了面源污染,也保护了丹江上游水源区的水质安全,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一江清水送北京”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是注重依法监管,牢记预防预警在先。坚持一手抓综合治理,一手抓预防监督,结合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完善审批、监督、收费“三权”运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了水保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增强了项目区内企业和群众水土保持意识。2007年丹治工程实施以来,开发建设项目单位履行水保法律法规义务的自觉性明显增强,水保方案申报率、实施率和设施验收率明显提高,全县的水保监督执法工作逐步走向正规。与此同时,鉴于略阳县受汶川“5.12  ” 地震影响而造成地质结构破坏的原因,按照“政府负责,站点结合,群防群测,以点带面”的预警工作总要求,以防灾减灾为目的,加强了滑坡泥石流预警监测工作,及时制定防滑撤离预案,为预警预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是强化国策宣传教育,重注营造良好项目实施氛围。长期以来,略阳县结合“长治丹治”工程项目实施,采取自上而下,由点到面,由领导到群众的方法,通过县、镇、村、组层层召开干部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群众会等途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方针政策、实施细则等。通过采取召开会议、印发书面告示等形式,大力宣传“丹治”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水质水量的基础工程,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惠民工程。与此同时,结合“长治”工程多年的宣传经验,充分利用中国水周、世界水日、《水土保持法》修订实施纪念日等重要节点,有针对性地在社会传媒、行业主流媒体、各级地方政府宣传平台等,大力宣传“丹治”工程的综合效益,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实施“丹治”工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项目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   调研组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