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丹江上游生态行之勉县篇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4-07-1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高速公路弃渣场改为绿化苗木繁育基地

华阳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石坎梯田

    水土保持“丹治”工程是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为了深入了解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及秦巴山区水土保持植物群落分布状况,由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有关人员组成的调研组,于2014年6月24日至26日,先后深入到陕西省汉中市的勉县、略阳和洋县三县的“丹治”工程项目区,通过实地考察、听取介绍和交流征询等方式,初步了解到了相关项目县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保护上游水源地等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的目标来之不易。
    夏天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6月24日早饭后从西安出发时,天空中的云层里还不时地透出些阳光,当乘坐的汽车驶上西汉高速进入秦岭后,天气逐渐阴沉下来,还不时地落下了雨滴,时大时小的阵雨顿时驱散了连日来的闷热,让人感觉到阵阵清爽。车过秦岭服务区后,雨势逐渐加大,行车速度也伴随着众多的隧道群和弯道山路而渐渐放缓,本来3个多小时的车程却走了4个多小时,等到了汉中市已经是中午一点多钟了。
    在交谈中,汉中市水土保持站站长徐建华向我们介绍说,汉中市各项目县的一期“丹治”工程已全部结束,并开始发挥效益;二期“丹治”工程主体建设已全面竣工,去年的水毁工程已维修加固,治理成果正在逐步显现。各县区在实施治理过程中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各具特色。例如汉台区将项目建设与水保治理大户结合,配套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南郑、城固县以小流域坡面治理为立足点,梯地环山而建,保持水土,改善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洋县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膨胀土土质实际,大力推行PP植物袋筑坎新技术;西乡县建设混凝土空心砖地坎农田,大力发展茶园经济林,提高当地村民经济收入;勉县着力打造水保生态示范园;略阳、宁强、镇巴3个水保治理大县发扬水保治理优良传统,精心部署,统筹安排,着力打造高标准综合治理示范点;留坝、佛坪县结合秦岭山大沟深特点,积极开展沟道、川道综合整治。鉴于调研组来汉时间比较紧,而且又是下雨季节,山区路况复杂,所以徐站长建议调研组到勉县、略阳和洋县三个县去看看他们各具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情况。
    下午三点多钟,在徐站长等人陪同下调研组冒雨来到了勉县的华阳河流域治理点。早在那里等候的勉县水保站的同志们与调研组成员互相介绍认识后,便开始了丹江上游生态行调研的第一站——勉县项目区。
    调研组首先来到一个由高速公路环岛立交组成的交通枢纽、过去曾是弃渣场经过恢复治理后培育有大量桂花树和旱莲(被称为汉中市市树)混交的苗木基地上,据勉县水保站副站长刘馨介绍说,勉县地处陕南西部汉中盆地西沿的汉江上游,辖19个乡镇,242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人,系“丹治”工程项目的水源涵养生态建设区。全县土地总面积2406km2,其中丘陵、山区占90%,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302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4.1%,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制约着县域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
    勉县“丹治”Ⅱ期工程主要涉及定军山和华阳河两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按照陕西发改委批复意见,共计下达建设任务47km2,其中综合治理面积17.86km2,生态修复面积29.14 km2。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坡改粮梯84hm2,坡改果梯57hm2,建蓄水池52座,灌排沟渠28km,沉砂池104座,田间道路22km,谷坊8座,新建河堤3.87km,整治塘堰4口,新建塘堰3口;坡耕地造生态林491hm2,坡耕地造经济林692hm2,荒山造生态林462hm2,植物护梗88km,实施封育管护人员23名,封禁标牌32块,网围栏4km,省柴灶85个,沼气池77座。批准工程总投资187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500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375万元。自2012年10月开工建设到2013年底,已完成治理面积47.03km2,占计划任务的100.06%,其中综合治理面积17.86km2,各项治理措施均已按批复计划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如此大的工作量和高要求,全部由勉县水保站八位同志来承担,如果没有各乡镇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是很难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为此,自2012年项目任务批复起,勉县就按照省发改委、水利厅《陕西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进行组织实施,通过委托招标代理中介机构采取公开招标的办法,分别确定了4个施工标段、5个苗木标段和1个监理标段的中标企业,实施综合整治。
    此次调研的“丹治”工程勉县项目区华阳河流域中的云雾山水土保持产业示范园,位于勉县东部新街子镇杨家湾村,距勉县县城20km,距汉中市区25km,十天高速新街镇出口位于园区内,新(新街子镇)云(云雾寺景区)公路在园区边缘经过。涉及新街子镇杨家湾村、王家坪村、五丰村、老道寺镇丁家沟村、楼子沟村。土地总面积3.85km2,核心区面积2.22 km2
    该示范园属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二期工程勉县华阳河小流域范围,是华阳河小流域规划的综合治理区,主要包括梯田筑坎技术示范区、生态河道治理示范区、茶园生态观光区、水土保持造林整地技术示范区、沟道治理示范区、水土保持田间配套工程示范、水土保持造林七个方面的建设任务,各项措施实施顺利,目前已初具雏形。
    当调研组同志问及水土保持示范园建设总体目标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工建筑毕业的女汉子刘馨信心满满地告诉我们说,因为该示范园属于浅山丘陵区中度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其地形地貌、地质、地面坡度、土壤类型等在同类地区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所以因地制宜构建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体系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搞好示范园区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和治理模式建设,对全县乃至陕南相同类型区水保工作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示范园建设总体目标具有以下四种功能:
    一是为同类型地区防治水土流失提供治理示范:紧紧抓住陕南中低山区地貌特性、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特点、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构筑该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探索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发展之路,确保率先为陕南同类型区做出示范。
    二是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提供生态保护样板:立足于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的高度,以创办水源区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精品工程为突破口,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树立生态保护样板。
    三是为产业开发、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借鉴:通过拓宽水土保持工作思路,以特色产业开发为龙头,把小流域治理与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溶为一体,为区域产业开发树立样板,为创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态文明型和谐小流域提供借鉴。
    四是为科技示范、宣教培训基地建设打造平台:通过建设水土保持测设施,开展水土保持观测和教育活动;建设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基地,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努力打造全市一流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主题的科技示范、宣传教育、科普培训基地。
    通过现场考察、听取介绍和征询交流了解到,勉县水保部门在治理水土流失、保护丹江上游水源地水质和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是:通过明确职责,强化考核;加强部门联动,相互配合,全力推进项目进度;坚持示范与群众投入相结合;认真组织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全面落实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监管,建设精品工程;严格工程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确保工程资金安全;坚持依法管理,保护治理成果。并体凸显了四个特色:
    一是坚持示范性工程建设与群众性投入相结合。在项目建设中,始终坚持把示范性工程建设与群众性投入建设相结合,对于建设难度大、质量要求高、集中连片、示范效果好的项目实行国家投入为主,由专业施工队进行施工,对于建设难度小,技术要求不高,过于分散的项目,实行群众性投入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建设管理模式,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群众投入工程建设的积极性,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实施,规模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面水系为骨架,以坡改梯、经果林建设为重点,通过实施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综合整治,由点到面,集中片连,达到规模化、生态化治理。
    三是政府引导,项目带动,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通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依照“水保夯基础,市场择品种,业主办产业,带农促增收”的工作思路,鼓励引进民间资本,促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力推进业主经营,培育发展循环经济,做大做强水保产业。
    四是强化国策意识,努力打造水保宣教培训基地。认真搞好示范园区建设,集中捆绑多项目资金实施地“丹治”工程大示范区建设格局,形成以水保生态建设为中心,努力打造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培训基地,从而发挥其社会宣传、示范推广、科普教育等综合效能。
    当谈到政府层面对“丹治”工程的重视程度时,该县分管水土保持工作的水利局副局长靖立介绍说,为了认真做好此项工作,县委、县政府一开始就严格实行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坚决杜绝“三高”项目落户勉县,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密防范企业偷排和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努力从源头上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与此同时,进一步规范城区建筑工地、背街小巷的监督管理,加强噪声控制和烟尘、扬尘污染防治,扎实开展重要路段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农村连片整治和清洁工程,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创造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积极实施土地复垦、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项目区综合整治,扎实开展造林绿化工作,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不断优化生态空间。仅2013年就完成绿化造林2万亩,实施土地开发整理3.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65平方公里。
    当问及“丹治”工程在勉县实施效果时,今年年初刚到任的勉县水保站站长罗雪峰如是说,我县自“丹治”工程实施以来,通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全面完成了项目建设目标。通过项目的实施,使我县的区域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县域农村经济长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在四个方面显示出了明显效果:
    一是通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稳定了粮食生产,促进了粮食安全。在“丹治”项目实施中,全县共计坡改粮梯总面积84hm2,特别是实施以石坎、预制混凝土构件为主的坡改梯工程,具有工程质量好、保存率高、蓄水保土效果明显的特点,通过配套田间道路、灌排沟渠等设施,有效开发了土地生产潜力,为粮食的稳产丰产打下了基础。经过调查统计每亩坡地实施坡改梯后可增产粮食260公斤,每年可增加粮食产量143万公斤,项目区人均粮食提高到现在的520公斤。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夯实,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实施的原则,先后建设田间道路22km,改变了部分项目区群众长期肩挑背扛的落后、艰辛、低效耕作方式,有效地解决了项目区内农田、道路和基础设施长年遭受洪水袭击的危害。与此同时,实施整治塘堰4座,沟渠28km,蓄水池52口,解决了项目区内土地排水不畅、用水困难,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通过项目建设使得区域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
    三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通过治理,流域内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100%,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农村农业产业基础条件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地面植被覆盖度大幅提高,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
    四是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通过实施“丹治”工程,建成了一批规模大、质量高、效益明显、示范引导作用好的综合治理工程和经济林示范片,带动了全县土地开发和治理的热潮,加快了土地流转经营和林权制度改革,很多的耕地和林地实现了大户集中承包治理和管理模式,实现了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
    当我们问到“丹治”工程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时,汉中市水保站重点工程科科长王健忠坚定地回答说,全市各项目县在“丹治”工程资金管理方面,都能够严格按照《陕西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了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设立工程资金专用账户,确定专业人员进行专帐管理;并按照国债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严格工程资金的概、预、决算,真正做到专款专用,确保不挤占、不挪用、不截留项;而且在资金支付上,严格实行按合同、按工程设计、按工程预决算进行资金核算,从工地技术人员到各级主管领导逐层审核会签支付,有效地保证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
    阵雨伴随着夏风不停地击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淋湿了衣服,弄脏了鞋袜。手中的相机镜头如同沐浴在淋雨喷头之下,取景器如果不及时拭擦,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沿着示范园泥泞的道路徒步两三公里,最后来到华阳河项目区的制高点上,举目远眺,视野范围内石坎梯田上的玉米郁郁葱葱、培育基地上林林总总的桂花树、旱莲等景观植物树种,在风雨交加、雾气腾腾自然景观的笼罩下若隐若现,如同云南哈尼梯田美不胜收。
    这里既是“丹江”工程的精品之作,又是勉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
    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 调研组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