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综合开发是个大战略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本报记者 何加正
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能够称得上“大战略”的举动并不是很多。
所谓“大战略”,必须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大局具有重大影响,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战略措施。比如开放沿海14个城市、设立深圳特区、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及目前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等等,这些重大战略措施对我国每一个时期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影响了全局。
山区开发为什么也是一个大战略?这首先得从我国的国情说起。我国的国情是什么?人口多、国家大、底子薄;东西有差距,城乡有差距;农村人口多,多数地方生产方式落后;原始生产方式和高科技、现代化生产方式并存;居民收入水平低,尤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差距大;还有几千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诸如此类,说起来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然而,无论说到哪一点上,中国的国情恐怕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即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所有这些问题差不多都和山有关系。
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也有较为贫困的西北部山区。所谓中西部地区,主要是山区。我国山区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69%,只有30%的面积是平原、河流、湖泊等。全国有56%的人口生活在山区,超过了总人口的一半,这意味着我国山区居民有六七亿。
大范围山区的存在,不仅带来了我国地理状况的多样性,更增添了我国基本国情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加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艰巨性和不平衡性。大山阻碍了交通,阻碍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阻碍了经济社会整体性的交流和互融。较为恶劣的生存环境,更给许多山区群众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增加了艰辛。就总体而言,山区的发展难度要大于平原地区,愈是深山区难度愈大。目前,我国国定贫困县的84%分布在山区,剩下的4000万贫困人口,也主要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山区贫困;中国的城乡差距,尤其表现在城市和山区农村的差距;中国的现代化,主要问题在农村,而农村问题,山区问题尤其突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障碍,主要在山区。
我国面向21世纪的战略部署和总体目标,很难想象在大量山区以外的部分地区就能够实现。没有山区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拖累。仅有平原地区的现代化,而大范围的山区处于不发达状态,由此引起的社会失衡以及因失衡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必将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总体目标的障碍,而因此带给我们的多方面的社会难题,更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因此,注意山区经济和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一个社会,随着发展程度和现代化程度的加深,人口的迁移和集中是必然趋势。目前每年出现的“民工潮”大部分来自山区。但我国山区有六七亿人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除了少数缺乏生存条件的地方以外,大多数山区居民仍然必须生活在山区,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因此,山区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将近一半人口的脱贫致富,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总体协调发展,关系到21世纪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现代化进程。所以说山区综合开发是个大战略。
还需强调的是,山区对我国这样一个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的国家来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环境保护角色。大山孕育了江河,山林调节着云雨。历史上我国就是一个旱涝灾害频繁的国家,近年来更是旱灾涝灾不断,这些很大程度都与山林砍伐、地理变迁、环境变化有关。把山区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用积极的保护性的发展代替因贫困而产生的乱砍滥伐,不仅是振兴山区经济,促进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根本大计,也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重大举措。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来说,山区并不是包袱,而是财富。我国的矿产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山区,山区有大量的森林资源、植被资源、物种资源。除了少数条件极其恶劣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外,大部分地方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有各自的优势,存在着发展潜力。关键在于是不是得到国家应有的支持,是不是真的被当成一个大的发展战略,当地有没有一条正确的发展思路,有没有好的能够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政策措施。前不久,本报记者报道了湖北红安县、江西安远县、江苏溧阳市、北京延庆县以及山东大部分山区、广东梅州山区、河北石家庄山区等地方综合开发的做法和经验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山区的潜力是巨大的,大规模山区综合开发的实施,必将使更多的山区创造更多的财富,摆脱落后状况,走上新的发展道路,汇入时代的洪流。
《人民日报》 (2000年04月26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