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钱学森同志对西部开发的思考
 
    涂元季  贾西平
 
    在西部广袤的戈壁沙漠上,不仅升起过令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蘑菇云,也留下了科学家们对我们民族长远发展的深邃思考。“世界环境日”前夕,我们走访了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同志,他的许多独到的见解足可以使人茅塞顿开。
    钱学森说,我过去在搞“两弹一星”试验时常去西北地区(包括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对那里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状况是了解的。据我所知,解放后西部地区曾有过两次大的建设,一次是50年代,苏联援建156个项目时,有些重大项目建在西部和西北地区;另一次是60—70年代的三线建设。这两次建设无论从资金的投入,还是从科技的含量和人才的荟萃等方面来看,其水平和力度都是相当可观的。这些建设虽然推动了西部的发展,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状况。究其原因,我认为是这些建设并未和西部的经济基础,即农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其结果是少数工业项目上去了,但广大农村和广大人民仍然是贫穷落后的。所以我感到,西部的开发虽然是全面的、综合的,但仍然要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的贫穷落后状态,也才能改变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怎样才能使西北地区的农业走出困境?钱学森说,西北地区是大片的戈壁沙漠,大约有16亿亩,和我国农田面积差不多。戈壁沙漠干旱少雨,但干旱少雨的另一面是阳光充沛。这是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和有利条件。问题是我们过去对不利条件看得重,故侧重于“治理”,搞植树防沙、堵沙等。这是对的,也有成绩,但有点消极。对阳光充沛这样的有利条件,则没有注意从积极的方面去利用和开发。
    早在1984年8月20日,钱学森就公开发表了《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一文。这篇文章的发表,突破了传统农业的思路,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也奠定了钱老16年来孜孜以求的沙产业的理论基础。1994年9月27日,钱学森积极倡导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促进沙产业基金”,用于支持沙产业理论研究、扶持沙产业实体、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的工作。
    “什么是沙产业?”钱老解释说,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搞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戈壁滩上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技术,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这是完全可能的。以色列比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更恶劣,但他们在沙漠上开发了现代化的农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我国甘肃省张掖地区从1994年开始试搞沙产业,在实践中创造了“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技术路线,并取得很大成绩,粮食自给有余,蔬菜瓜果东运销售并出口,还带动了一批加工企业的发展。我们在西部开发中,首先要转变关于西部沙漠的思维定势,看到沙漠上也有搞农业的有利条件。所以不仅是“治理”,更重要的是“开发”,将治理蕴含于开发之中,这就是我提出开发沙产业的指导思想。张掖地区的一套经验和做法如果推广到整个西北地区,其前景将是非常可观的。
    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钱老兴奋地说,我们在21世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自然起点要高。所以我提出的农产业、林产业、沙产业和草产业,都强调是知识密集型的,要把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都用上。而且一开始就搞产业化,形成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条龙,并注意综合利用。这种高技术产业化的农业,实际上已和工业及经贸、服务等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了,所以可以做到对农业生产实行工厂化管理。由此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已大大缩小了工农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这样的任务当然是长期而又艰巨的,可能要经历几代人的努力。但“两弹一星”的实践使我深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包括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用“两弹一星”精神和经验,把祖国的西部建设成繁荣昌盛的家园。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