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生态建设空前火热 科研院所门庭冷落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据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  (记者周健伟、丁铭)记者最近在西部采访时发现一个不相协调的现象:一些地方正热火朝天地实施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但许多专门研究生态治理的科研院所却门庭冷落,本应成为“宝贝”的专家学者乏人问津。
    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防沙治沙技术研究机构,这个所创造的“方格植草法”防风固沙技术以及在沙漠和干旱地区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等技术,代表着当今世界治沙领域的最高水平,世界上50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派人前来学习、取经,其治沙技术已在20多个国家推广。当记者来到研究所时,出乎意料的是,来此求教者寥寥无几。
    同样让人遗憾的是,许多地方都强调西部大开发规划先行,然而记者在“三北”防护林建设局了解到,由2万多名科技人员花费3年心血编制的“三北”地区生态建设最完整、最权威的规划却被束之高阁,尚无一个地方政府和生态工程建设部门前来参考和借鉴。
    在生态科研院所受到冷落的背后,是一些地方盲目上马生态工程,植树造林不讲科学。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地方为抢时间、争项目、要资金,匆匆出台生态工程规划,科技含量大打折扣。西部某省一个星期就拿出了涉及68个县、退耕面积80万亩的全省退耕还林试点规划。有的地方只知道种树,但该种什么树、每亩种多少、能否保活却缺少科学依据。陕西省米脂县计委在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县项目建设中,以每棵七八元钱买来油松树苗,因为不适宜当地生长,栽上后全部死掉。市场机制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西部生态建设,然而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量栽植“生财林”,造成树种结构单一、防风沙能力差、产业趋同等问题。
    许多干部群众反映,过去凭着热情搞生态,吃过大亏,如今再也不能走老路了。生态建设要按科学规律办事,多听听专家和科技人员的意见。他们建议:改变目前“西部开发、东部开会”现象,把西部生态建设研讨活动多放在西部进行。同时,重大生态建设决策应多请专家参加,多听听他们的意见;针对西部生态工程举办一些技术成果展示会,为科研与生产直接见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加快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在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合作;组织科技人员巡回演讲,有针对性地向干部群众传播有关科技知识。
 
《人民日报》 (2000年06月12日第五版) 
 
两头都应“热”起来(编余短论)
 
 
    鼎鸣
 
    一边是热火朝天地植树造林,一边是从事生态研究的科研院所门可罗雀,生态专家乏人问津,这种不应该发生的反差,发人深思。
    长期以来,我国生态建设科技含量不高,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较低。究其原因,并不是没有现成的技术,而是应用得不够。统计表明,新中国成立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科研捷报频传,一些科研项目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由于少人问津,许多成熟的科研项目只在试点地区得到了有限的推广和应用,其巨大的潜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进行,西部生态建设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面临严峻的挑战。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年均降雨量大多在400毫米以下,有的甚至不到100毫米,且地形复杂。在自然条件如此恶劣的地区植树造林,没有科学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不可能的。
    建设西部秀美山川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这一进程中,既要有热情和干劲,更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大力推广应用科学技术,两头都要“热”起来。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