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生态环境致灾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 金磊
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与地矿资源处于全国前列,这些的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也必须看到,现在的自然资源优势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转化为经济优势。而且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产品本身具有开采成本递增的特点,因此这类产业一般也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所以,西部首先要建立新的资源观,否则将继续误导“淘金”思想。
西部开发总体规划要有防灾减灾的明确地位,并强化防灾抗灾能力建设。目前尚缺乏部门间、地区间、灾种间的大计划协调,从而会使西部开发总体规划中缺少防灾减灾这一重点。西部开发的最大障碍是水,但水安全的含义要体现综合减灾的系统观,不仅涉及水多(洪水),水少(干旱),水脏(环保)等分支,还涉及西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利用,合理配置及节约保护等一系列西部生存的大事。所以,西部开发总体规划,不应忽视一个“灾”字。同时,必须大力扶植科技减灾的能力建设如推广适用减灾技术,拓宽思路发展减灾科技产业等。
西部开发建设项目如何防止“可行性报告”不可行,我以为,在确定项目时,除了要搞“可行性”论证,还应该搞“不可行性”论证。将“可行性”与“不可行性”作个比较权衡利弊,然后决定项目该上马还是下马。这其实是一种“逆向思维”。如目前媒体炒作很强的西部旅游项目开发就必须逐一作“可行性”论证。西部确有丰富的鲜为人知的旅游资源,有特色的、有民族性的,但与市场相比环境生态安全及保护必须第一,只重短期“快富”效益的旅游开发前景堪忧。可以设想,按目前西部状况,不加入环保及减灾部门综合评价及规划的“西部风情”旅游项目,将使西部很难承受旅游大军的冲击波,“山川秀美”的大西部将只剩下永久的遐想。
开发西部,应摒弃传统的“竭泽而渔”式的突进经济增长方式,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方式,应采取低消耗、高效益,生产与环保并重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大开发不等于大开荒,更不等于大开矿”,对当前少数西部地区出现的抢速度、自行加码扩大退耕还林,有的甚至将20度以下的高质量梯田挖了坑准备种树的情况,很说明形式主义在作怪。西部开发一定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切不可大哄大拥、大干快上。如何实现如上目的呢?贵在靠法制去约束。我以为国家应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在摸清西部“家底”情况下,编制《西部开发建设风险评估条例》并出台相应的法规,这是已被国外开发欠发达地区证明是成功的经验及作法之一。可组织专家对西部区域内重大建设项目及一切开发活动作出专门评估,必须关注:树立西部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大安全观,中国西部开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准则研究,发达国家开发欠发达地区经验教训案例及对策研究,中国西部灾情历史及现状总览,中国现状西部灾害区划及重灾区,中国西部贫困与“贫困—灾害—贫困链”分析,中国西部典型的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案例与特征,中国西部安全生产状况及乡镇企业事故现状调研,中国西部开发城市化进程与小城镇建设的安全减灾,中国西部开发综合减灾战略及安全减灾风险评估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