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不让泥沙流入黄河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范堆相
    山西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区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占69%。多年来,年均输沙量4.56亿吨,其中输入黄河3.67亿吨,占入黄泥沙总量的近1/4。全省35个国家级贫困县、15个省级贫困县和180万贫困人口全部分布在水土流失区。
  为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从50年代起,先后涌现出河曲县曲峪、阳高县大泉山、平顺县西沟、昔阳县大寨等一批水保先进典型。进入80年代以来,以户包治理小流域为起点,全省上下对治山治水的认识不断提高,工作力度日趋加大。近年来全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迈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截至去年底,全省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3.88万平方公里,治理度达36%。初步测算,全省平均每年减沙在1.6亿吨以上,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尽管山西省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总体上生态环境恶劣的情势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一是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几乎县县都有。二是森林覆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排第22位。人均有林地0.65亩,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38%。三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全省水资源在全国倒数第二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7%,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亩均水资源只有全国的3%。四是开发建设项目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急剧增加。20多年地下资源大规模开发加重了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使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据调查,每年修路、采矿、建厂等生产活动弃土弃渣量有6000多万吨。
  根据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结合实际情况,山西省将突出抓好以下三项重点工作:
  一是全力抓好水保植被建设。植被建设是长期以来我省水保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除建设一定的基本农田外,凡能造林种草的地方,尽可能地采取生物措施。要科学选择适生树种、草种,努力提高林草植被的成活率、保存率,使草灌建设年治理速度达到2%,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
  二是大力推进山地集雨微灌工程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梯田能否成为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关键在于水;植树造林最大制约因素也是水。为此,今后我们将大力兴修水窖、涝池,建设人字闸,到2002年,全省新打旱井60万眼,新建人字闸90处,依靠这些工程引水上山,浇树灌田,彻底改变山区农业生产条件。
  三是加强黄河多沙、粗沙区的坝系工程建设。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坝系工程建设是小流域治理的先行工程,也是控制泥沙的主要途径,不仅有滞洪、拦泥、淤地等社会效益,而且还可以蓄水浇地,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今后我们要继续大力兴建治沟骨干坝,扩大坝控面积,到2002年全省新建淤地坝7803处,使入黄泥沙在现在的基础上减少1亿吨,为减少黄河的泥沙淤积做出贡献。
  (作者为山西省副省长) 
    (2000年08月16日第五版)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